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zuoai被小姨子发现之后 (第7/9页)
中。 这棵蔫豆芽一股脑提来了八斤月饼。 虽然知道不应该,我还是一阵惊讶。 因为姨表间根本不兴这套,何况中秋节早他妈过去了。 我故作老成地问他这是干啥,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送他到门口时,我问:「你一个人来的?」 他先是点头,后是摇头,最后揉揉眼说他爸在谁谁谁家看人打牌。 我立马打了个饱嗝,好像这才发现自己吃撑了。 我问他:「你爸咋不来?」 他吸熘吸熘鼻子,拧拧脚,再茫然地看我一眼,就算回答过了。 ******************** 收秋时,我终于见到了陆永平。 羞愧地说,我曾无数次幻想过这个场景,但真正发生时却平澹得令人更加羞 愧。 记得是个难得的朗夜,满天星斗清晰得不像话。 进了村一路上都是玉米棒子,我一通七拐八绕,总算活着抵达了家门口。 然而横在面前的是另一堆玉米棒子,以及一百瓦的灯泡下埋头化玉米的人们。 其中就有陆永平。 他说:「嘿,小林回来啦!快快,吃点宵夜,出来干活!」 可能是灯光过于明亮,周遭的一切显得有点虚。 头顶的飞蛾扑将出巨大的阴影,劳作的人们扯着些家长里短。 这几乎像所有和影视作品里所描述的那样,平澹而不真实。 发愣间母亲已起身向厨房走去。 她说:「把车推进来,一会儿上架子碍事儿。」 一碟卤猪rou,外加一个凉拌黄瓜。 母亲盛小米粥来,在我身边站了好一会儿。 搞不懂为什么,我甚至没勇气抬头看她一眼。 良久,母亲轻咳两声,捶捶我的肩膀:「少吃点rou,大晚上的不好消化。」 然后她就踱了出去,我能听到院子里的细碎脚步声。 当我扭头望出去时,母亲竟然站在厨房门口——她掀起竹门帘,柔声说: 「吃完洗洗睡,啊,你不用出来了。」 我当然还是出来了。 尽管这个夜晚如同这个秋天一样,耳边永远响彻着对陆永平的夸奖和感激。 母亲埋头剥着玉米,偶尔会凑近我问些学习上的事。 我一一回应,却像是在回答老师提问。 虽然不乐意,但我也无力阻止陆永平在眼前晃荡。 他和前院一老头吹嘘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唾沫四射之余还要不时对我咧嘴 嬉笑。 我真想一玉米棒子敲死他。 后来陆永平上架子挂玉米,奶奶让我去帮忙。 我环顾四周,也只能站了起来。 陆永平却突然沉默下来。 除了偶尔以夸张的姿势朝剥玉米的人们吼两声,他的语言能力像不断垂落的 汗珠一样,消失了。 我不时偷瞟母亲一眼,她垂着头,翻飞的双手宛若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至今我记得她闪亮的黑发和身边不断堆积起来、彷佛下一秒就要把人吞没的 玉米苞海洋。 那种金灿灿的光辉恍若从地下渗出来的一般,总能让我大吃一惊。 一挂玉米快压完时,陆永平叫了声小林。 我头都没抬,说咋。 半晌他才说:「每次不要搞那么多,不然今晚压上去明早就得断。」 第二天是农忙假,这大概是前机械化时代的唯一利好。 而一九九八年就是历史的终结。 我大汗淋漓地从玉米苗间钻出来,一屁股坐到地头,半天直不起腰。 母亲见了直皱眉,怪我没事找事。 我抹把汗,刚想说点什么,柴油机的轰鸣便碾压而来。 那天上午收了两块地。 陆永平找了三四个人帮忙,全部收成卸到家里时也才十点多。 送走帮工,一干人又坐在门口继续化玉米。 有小舅在,气氛轻松了许多。 他总能化解奶奶深藏在肺腑间伺机喷发而出的抱怨。 我和陆永平则是老搭档,他负责压,我负责码。 他说小林累坏了吧。 我说这算啥啊。 小舅哈哈笑:「还真没瞧出来,这大姑娘还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啊。」 临开饭前张凤棠来了。 当时母亲在厨房忙活,奶奶去给前院送挡板。 老远就听到她的脚步声,嗒嗒嗒的,好一阵才到了门口。 这大忙天的,她依旧浓妆艳抹,像朵插在瓷瓶里的塑料花。 张口第一句,张凤棠说:「傻子。」 我瞥了陆永平一眼,后者埋头绞着玉米苞,似乎没听见。 于是张凤棠又接连叫了两声。 小舅在一旁咧着嘴笑,我却浑身不自在,脸都涨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