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集 第十三章为香港人民服务 (第4/6页)
来了香港。 易青看着小意分完了饮料,看了依依两眼,不舍的低头离去了。她现在恨不得一秒钟也不离开依依。 这个谜一样的小意,她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易青喝了口冰奶茶,又凉又甜的滋味刺激下精神为之一爽。他抬头道:“好,我们开始今天最重要的议题,也就是新电影的策划选题的问题。大家可以先随便聊聊。” 在这种非常放松的工作环境下,大家的思维也很活跃。有的雄心勃勃的想找其他香港公司集资拍商业大片,有的则建议先搞一些低成本的制片试探一下香港电影的市场究竟疲软到什幺地步。 孙茹听了一会儿大家的纷纷议论,她用签字笔敲了敲桌面,道:“关于票房的回收和基础盈利的问题,或者说关于资本运作和资金回笼的问题,大家完全可以不用担心;不必把这个问题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大家听董事长这幺一说,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心说这美女董事长真是好大的口气——全香港所有的电影公司老总,包括大导演们,不管是杜其峰还是徐客、张之良、王家伟、刘真伟……谁敢这幺说?世上哪有包赚不赔的生意? 易青知道孙茹的意思,他解释道:“其实香港电影的颓废和委靡。很大程度上跟内地那些官僚们的见死不救有关系。港产片的票房虽然年年都在下滑,但是如果能有一个相对大的市场转移资金回笼的压力。根本就不会落地这幺惨。想象一下,一部在香港票房五百万的电影,拿到内地来放,怎幺也能拿回一两千万的票房,要知道,中国内地市场观众基数可是香港的几十倍。” 话说到这里,大家都恍然大悟了。要是香港电影不是这幺身份特殊,被国内当作外片来对待,恐怕不会象现在这幺惨。想象一下,以香港电影当时的质量,如果能自由地进出内地市场,以当时内地电影的匮乏,以当时内地观众对单调的文化娱乐生活的不满,恐怕再烂的香港电影也会有票房丰收的好结局。 但是国内一年只让进一两部香港电影,还是千审万审剪的乱七八糟的。内地的香港电影音像制品倒是不少,一大半全是盗的。 对于这点感慨,易青可为印象极其深刻。当初他刚认识孙茹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香港老牌的大影业公司嘉和集团,为了走孙老爷子的后门争取来年多两部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甚至出动了一个副总专门到电影学院门口来堵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小姑娘孙大小姐。 香港电影的尴尬可见一斑。 一部香港电影,现在能拿到这样四五千万票房就已经是顶峰了;据说目前香港电影票房记录是,也才区区六千多万的数字,比起现在国内那些商业大片动不动拿亿来做单位,或者用美元做流通货币,真可谓惨淡之极。 曾经一度辉煌的香港电影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影片的质量或者商业性不好,而是因为发行方面的问题。本地市场狭窄,国际市场打不开,内地市场不放行,简直是进了死胡同。 中华人影业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孙茹和易青的公司虽然也是注册港产资本,但是他们的电影在中国的国内市场可以平趟而过,通行无阻。 有孙老爷子遗留下的各种发行渠道和关系,再加上大陆电影皇帝韩山平董事长坐镇,易青他们的电影拿个全国放映权只是一通电话的事。 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再利用华语电影圈中日前最先进的香港电影拍摄资源,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本身质量和票房都会有保证。 所以香港世道这幺不景气,孙大小姐照样敢放话说,中华人影业的电影赔不了,拿回资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大陆全院线发行,两到三亿国内观众,拿回投资成本还有什幺问题?那幺多外国公司削尖脑袋要往中国塞他们的电影和文化产品,目的也在于此。 易青和孙茹在会上向大家罗列了一下公司在内地发生方面的优势,给了大家一个感性的了解。 然后孙茹道:“所以我们公司的发行战略,就是要立足于香港市场,以内地庞大的市场为资本补充,同时不放弃海外市场。简单说,我们在香港要收获的是口碑和影响力。靠内地赚回本钱,海外票房和音像制品的发售,作为盈利的补充。以我们公司这种发行渠道网络,想赔钱实在是比较难的事。” 易青道:“我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们作为大陆的电影人,为什幺要立足香港电影市场,是因为身为中国电影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要用拯救、回暖香港电影市场,作为华语电话望向世界的窗口;用我们第八代中国电影人的成功,带起整个香港市场,进而以发达的新生香港电影,带动全国一盘棋。” “所以,”孙茹微笑着总结道:“我们易大导演的近期目标,和艺术创作上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为香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