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16章 大结局 (第5/7页)
,南宋朝廷虽然愤懑,但多半最后会息事宁人,但如今有了宋青书这种战神级人物,再加上之前数次大胜,南宋的腰杆也硬了许多。 于是宋青书亲率大军北上,暗中与金国歌璧姐妹联系,沟通金国忠义军诸将,两国的军队完美地合作了起来。 再加上西夏军队突然反水,一场决战打下来,蒙古主力被彻底消灭,举世皆惊。 南宋这边的朝廷原本派宋青书率军北上只是打算让他延缓一下蒙古进攻步伐,稍微帮助一下金国,让胜利的天平重新平衡,可哪知道他不声不响搞了一个大新闻。 蒙古主力被歼灭,西夏又向宋青书投降,如此不世之功,宋青书真的已经到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这次又有人提出给宋青书加九锡,再也没有任何人反对。 朝廷正式的封赏下来,宋青书加九锡,入朝不趋,参拜不名,剑履登殿。 朝廷有识之士知道这对于皇室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信号,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但宋青书如今权倾朝野,数次大胜过后,在全天下又有着极高的威望,甚至连黄蓉和他之间的事情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了,反而觉得黄蓉占了便宜,一个个都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且宋青书手中直接间接控制的地盘不亚于南宋,无数军队效忠于他,因此南宋很多家族、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什么,但大势如此,大家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少人开始主动向他投靠效忠。 毕竟从龙之功实在太诱惑,其他时候也许还有抄家灭族的风险,但如今宋青书已经是南宋事实的皇帝了,还能有什么风险? 在这个趋势之下,哪怕最忠于赵宋的大臣、家族也纷纷像宋青书抛出橄榄枝,毕竟谁都有家有室,有自己家族的利益要考虑。 在这个前提下,宋青书又找了个机会北伐金国,又取得了一场大胜,收复了汴京,举国沸腾,大宋积弱多年,什么时候这么威风过?而且收复汴京也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心愿! 阿九、夏青青带领金蛇营,周芷若带着扬州绿营,杨妙真带领红袄军彻底并入南宋,但明眼人都知道她们听命于谁。 宋青书的威名在朝野、民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宋的小皇帝在太傅的授意下,主动提出禅让,宋青书当然是推辞,三推三让过后,方才接受了南宋皇帝的禅让。 改国号为齐,登基为帝,立周芷若为后,阿九、任盈盈为皇妃,为了安抚宋朝旧臣,南宋的几位公主在后宫中封号也很高,与阿九、任盈盈并列。 接着宋青书继续北伐,同时不停地派人招降金国,金国之前和蒙古一战损失不小,这些年的征战他们也失掉了大量战略纵深,再加上如今宋青书实力实在太过强大,他们知道很难抵抗。 之前宋青书是南宋的臣子,金国上下哪怕知道不敌,也没考虑过投降,毕竟金宋之间的仇恨实在是太深了。 但宋青书建立了新的国家后完全就不一样了,双方之间的仇恨不复存在,哪怕民间、南宋皇室有些,但也不影响大局。 于是在歌璧姐妹的运作下,再加上国内头号权臣“唐括辩”、忠义军诸多将领都是宋青书的心腹,可谓从裁判到选手都是他的人,虽然金国内部还是有不少强硬派,但也架不住大势所趋,最后的投降也顺理成章了。 接受金国投降过后,宋青书善待金国皇室,同时保留了大部分金国贵族、高层的官位,只是添加了一些制衡手段。 原本投降后忐忑的金国上下,纷纷转忧为喜。 南宋内部不少人对此有些非议,但架不住宋青书威望太高——历史上开国皇帝要做任何改革都是相对容易的,就是因为他威望高,手里有军权财权人事权一把抓。 再加上宋青书前些年暗中建立的民间的舆论宣传机构,很快就将这些非议扭转过来。 同时善待西夏王室,让李清露、木婉清等人继续带着西夏贵族管辖原本的土地,当然他们要派质子入京,朝廷也会派一批官员到地方。 对于亡国之臣来说,这样的待遇简直是喜出望外了,所以西夏、金国两地很快就稳定下来。 再经过十几年文化教化,必然能彻底融入大家庭。 接下来宋青书继续率军北击蒙古,将蒙古人赶回到了漠北,经过多年的打击,黄金家族血脉凋零,终于再也压制不住蒙古诸部。 蒙古陷入分裂,分成了东西两部,西部的瓦剌,东部的鞑靼,瓦剌和鞑靼各自又有数个大部,其中海迷失统领着瓦剌诸部最强者,汝阳王府则是鞑靼诸部最强,赵敏替父亲报了仇,帮哥哥自立过后,便功成身退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