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章:孟子(三) (第2/2页)
残杀,这如何不让他感到痛心?但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保留着几分宽容,尤其是当面对惠盎的时候。他对惠盎说道:“当年老夫见魏国现如今的君主魏嗣时,就曾对他说过,当今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倘若有一名君主不嗜好杀人,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仰望于他,归附于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谁能阻挡呢?宋王欲行王政,然杀孽过多,嗜杀的君主,是注定无法夺取天下的。”“在下受教。”惠盎恭敬地说道。看着毕恭毕敬的惠盎,孟子长长叹了口气。其实他也明白,惠盎虽然不是他的弟子,但是在王道、仁政这一块,惠盎却毫不逊色他真正的弟子,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宋王偃,那位君主还是无法真正领会「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道理。不过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然抱有期待。这份期待,当然不是指宋王偃忽然回心转意,而是指宋国的太子「戴武」,或者称「王子武」。早在许多年前,当孟子意识到宋王偃尚武的性格难以扭转后,便建议惠盎注重对于太子戴武的培养,毕竟宋王偃现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会离世,到时候,宋国将由太子戴武来继承,倘若太子戴武能彻底施行他孟轲、惠盎二人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宋国就能彻底变成以仁政治国的国家。到那时,他孟轲的理念,或许就能在宋国得到实施。听闻此言,惠盎连忙说道:“夫子放心,我时刻谨记着夫子的教诲,不敢疏忽对于太子的教导。”见此,孟子满意地点了点头。此后数日,惠盎与蒙仲二人便住在孟子居,听孟子讲述“王道”、“仁政”主张。其实这些“王道”、“仁政”主张,孟子主要是说给蒙仲听的,毕竟,虽然蒙仲乃是庄子的弟子,可谁让他对儒家思想却颇为了解,再加上此子聪慧机敏,以至于孟子恨不得将他儒家思想亦倾囊相授。而对于蒙仲来说,他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亦虚心吸取孟子的思想,反正他已兼学道、名、兵三家的学术知识,完善一下他本来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就像他的义兄惠盎,这位可是兼顾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学术。不得不说,相比较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至少已经“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确的主张。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跟庄子曾经教导过蒙仲的,「用诡辩只能使人口服、用道理来辩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样,都是金玉良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后,孟子忽然问他道:“过几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国,你可愿留在老夫这?”『这是要收此子为弟子么?』无论是惠盎,还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无不对此大吃一惊。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万章、公孙丑等人倒也倾向于这位小兄弟能成为他们的小师弟,毕竟此子的才能的确不可小觑。但最终,蒙仲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笑称道:“庄师会用他那根拐棍打死我的。”“尊师重道,好好。”孟子虽然点点头称赞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来,他对此有些遗憾。也难怪,毕竟在放弃实施自己的抱负后,孟子便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导弟子,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最快乐的事,而如今,他忽然发现了蒙仲这块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么忍得住呢?但遗憾的是,蒙仲这块美玉已经有了老师,且这位老师,还是他孟轲都心存尊敬的庄周、庄夫子。最终,在孟子居居住了约十余日后,惠盎带着蒙仲准备告辞离去。见此,孟子便赠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实还只是上部,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这几日连夜抄写的。并且孟子还告诉蒙仲,待他与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后,亦会抄录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要不要接受呢?』考虑到庄子对此的态度,蒙仲有些犹豫。然而惠盎却眨眨眼睛说道:“阿仲,长者赐,不可辞。”看着兄长脸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问道:“阿兄,怎么感觉你笑得有点幸灾乐祸呢……”“有么?”惠盎立刻故作严肃。事实上,他的确很期待于某些事,就比方说,孟子托他带一封信给庄子……唔,他真的很期待。嘿!十月初,惠盎带着蒙仲,以及孟子赐予蒙仲的那一车竹简,返回了滕国境内,回到了宋军的营寨。此时他们才知道,宋军已于数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国就只剩下一座子城。而滕国刚刚继任的君主滕耆,则战死于外城城墙之上,由其弟滕昊继承了君主之位。宋滕两国的战争,终于将进入尾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