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河畈_有客来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客来兮 (第2/5页)

书不满意,干部不信任。仅半年,刘书记就去省城母校选了一个应届毕业生当秘书,从此两个书卷气十足的人,推出一系列超前的行动,建宾馆,宁可亏本钱也要搞工程,建县委大楼,宁可贷款也要维护形象,企业停产,政府代交,宁可贷款也要纳税,修街道,修河堤,宁可贷款也要出政绩,让全县三十多万人每人欠下数十万元债务。

    最主要的政绩,就是让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述职报告中脱了贫。

    荒唐。滑稽。拍案惊奇。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大大不同,特点就是琢磨上级领导,投其所好,且敢想敢为,追求虚功假绩,表现出顾上不顾下,不顾实际情况,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之所以能够顺利搞起来,就因为这样的领导太多了,所谓人多势众上下同心,官官相护老百姓就奈何不了,饿死了那么多老百姓,那么多老百姓却没能让一个领导饿死。荣誉装了一箱子,罪孽堆成一座山,自古官场都这样,一个个升官发财便证明他们没做错过什么。

    后患无穷,果不其然就给接任者出了一个大难题,既然脱了贫,不仅上面有形的救济,扶贫之类下拔的款子一年减少几百万,还有无形的优惠条例,政策倾斜之类也没了份,这个损失怎么算也是几百万,而且过去照顾性质的减免类税费,如今一律必须按章上缴,这样一年又增加几百万的负担,如此增加,这般减少,那数目便不止几千万,县里的贫困照旧,谁都不能象变戏法那样变出钱来。

    于是乎,下届领导的中心工作,就是让这个报表上脱了贫的“富裕”县,如何恢复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身份。在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之下,领导展开积极的活动和频繁的跑动,终于使贫困县的身分得以再度确认。

    上面对贫困很重视,多次组织官员下来考察指导,拨给专款扶贫助困。但问题是,下面穷得太厉害,把大部分专款填补了财政空白,予以解决干部吃饭住房办公用车之类的问题,而没能扶持工业农业商业及旅观光业。只有每日消费,吃住用设备开销,没有长年产出,固定的税源支撑,贫困便得不到有效改善。

    拨下专款,上面自然要派人来检查,但下面的人也不是白消费的,有很多高明的招数以对付,玩一些猫腻就把上面蒙住了。其实上面的人,也知道一切都是游戏,毫无秘密可言,可既然是游戏,必定含有大家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也没法认真起来。国家的钱就是公共资源,不给这个县,就会给那个县,不用在这种地方,就要用在那种地方,反正钱就是用来消费的嘛。

    上面来人,下面热情接待,盛情款待,一走一过,吃了拿了要了,满载而归,还能说些什么呢?也难怪,上上下下的人都是国家干部,国家的钱就是提供给干部使用的,干部是消费群体,而不是纳税群体。扶贫助困,又不用干部私人掏钱包,所以使用与监督起来,都不认真。

    结果专款照拨,锦旗照发,还能上电视登报纸,上上下下皆大欢喜。上面年年拨款,下面年年消费,二十年之后的现在,这个龙山县仍然没能脱贫,但凡一提起上级领导都知道,这个县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一届任期满,刘书记又被雷县长挤走。刘书记一走,人们就恭贺雷县长,书记的位置腾出来了,就等着红头文件。雷县长也自我感觉了不起,提前预热的酒宴都喝了,许愿封官的话都说了。然而,随着红头文件调来了古书记,他没想到自己仍是县长。

    由于谢书记的推荐,袁焕轩的运气不再坏,终有贵人相助,简单的机会就被他等到了。贵人就是县委新到任的第一把手古书记。原来第一把手也是搞文字出身的,大学毕业后去了某个基层单位,抄抄写写夹夹报纸,给领导端茶倒水,办公室的冷板凳坐了几年,也写些公文和汇报材料,渐渐便有些崭露头角。因为写了一份什么简报被某一位领导看中,调进首脑机关就当了个秘书,后来领导被上边贵人发现,高升了,他也随之及时出头,不做秘书了,有职有权当领导了。

    古书记非常年轻,三十出头,比袁焕轩和雷县长小了一轮还不止。上面说,现在县处级就需要年轻干部,年轻就是活力有朝气,就是专志肯实干。像这样具有创新意识,实干精神,开拓能力,能够迅速打开局面的干部,从上到下都稀缺,就不能按常规俗套使用,就需要破格提拔,能够在一个县打开局面,再调整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