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大争_第1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节 (第2/3页)

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就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神州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从隋唐开始,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传承者一系大多支持使用现代官制,但公孙策认为河东民少,没必要设置太复杂的官制。而且太多的官员,不仅增加国库支出,还会形成做事相互推卸的恶劣风气。

    “现在百废待兴,一切从简。太多的冗官只会拖累我们的效率,再说我连中央二十四司的官员都凑不齐,更别说多有空缺各地县令!”

    公孙策说着也有些无奈,民众中有前朝官僚,可都在奴营劳作。用这些人,别说他,就连麾下传承者都无法安心。

    他现在急需大量可靠的儒家英灵,这些英灵复活后并不是一个人!他们和神将一样,也有自己的天兵。不过他们的天兵传承的不是战魂,而是书魂。专门用来培养儒家弟子之用,一旦融合,就是一名合格的小官吏。

    比如陈宫手下那一百天兵,名义上是天兵,实际上就是陈宫的外室弟子。现在干的工作都是内政性质,如果干得好,利国利民的话,这些天兵就能突破,成为陈宫一样的存在。

    叫他们天兵有些不妥,更为妥当的称呼是儒家学子。

    根据陈宫所言,只有儒家名士才能招收儒家学子。数量根据名士的才能和后世信仰加持有着很大关联。

    名士上面还有大儒,大儒可以一次招收五百以上的儒家学子。除了儒家,还有法家、墨家以及杂家。这些都是可以招募学子的存在,可惜公孙策只认识一个法家李斯。

    “五月初一,河东将会颁发求贤令和举贤令,你们回去后多多注意自己防区内,有没有隐士之类的大能。”

    “喏!”众将起身抱拳齐呼。

    公孙策脸上并不好看,让武将找他们的死对头文臣来效力,这事怎么看,他都觉得很别扭。

    等众将坐下,公孙策继续说道:“国家政体讨论完了,现在说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国号,到底要选哪一个。你们谁有好的建议,可以说说。”

    国号事关重大,谁敢妄加非议。这是他们公孙家的事情,外人指手画脚纯粹就是活腻歪了。

    “现在有三个备选,第一个是夏,夏城的夏。这里三千年就是夏朝的地域,我们在这里立下基业,怎么也沾点边。”

    “第二个就是蒲,我有蒲鼎,建立蒲国天经地义。但这个国号太生僻,无法获得历代聚集沉淀的国运。”

    “第三个是魏,可惜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魏国,虽然我很喜欢这个国号。”

    “你们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国号要弄得那么复杂。这一点,让星官周青给你们说说。”公孙策说完,端起水杯喝水。

    周青起身,扫视殿内众将说道:“每一个国号都有着气运传承,夏国的气运太悠久,很庞大,我们很难夺取并继承。蒲国如君上所言,太生僻,气运更是稀薄,不可取。”

    “至于魏国,历史上有好几个魏国,气运叠加下来,也足以立国稳固。可现在有了一个根正苗红的姬姓魏氏魏国,所以君上选魏为国号,很难从魏国手中夺取魏国积累的气运。”

    “至于其他国号,如果没有关联选取的话,很难获得其承认。无法继承这些国号气运的话,选了也是无用。甚至还有无数害处,比如国号会蚕食国家的气运!”

    周青坐下后,公孙策继续说道:“我公孙氏也是姬姓,魏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起初国君为姬姓,最初封地在中条山以南,黄河以北。也就是原芮城之地,现在归刘威管辖。”

    “这个魏国春秋时被晋献公攻灭,把魏地封给毕万。毕万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祖先,他也是姬姓。所以古魏地在我们手里,而我公孙氏又是姬姓,我们自然有资格使用魏这个国号!”

    至于他公孙氏是不是真的姬姓,无人能知。但只要他能击败魏无忌的魏国,并将这个魏国灭掉,就证明他有资格有能力获得魏国国号气运的加持!也就侧面说明,他公孙氏确实是姬姓。

    因为不是姬姓,仅凭占据古魏地而用魏国国号,是无法获得多少国运加持的。

    据周青所言,国家的气运来源于三。一是天道眷顾,自然气运绵绵持久无有尽头。但这种气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很飘忽。

    第二就是地道,也就是鬼界。这就是国号积累沉淀的气运,历史上越是强大长久的国号,这份积淀的气运就越强。

    第三才是人道,正所谓人和万事兴。只要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