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节 (第3/4页)
要直到悬崖的确切高度才能开始建筑施工。因为要修多高的土山,关系到打多宽的地基。没有准确高度,万一修上去高度不够就白费力气;而地基打得太宽,又太浪费人力。 这时薛崇训一拍脑袋,乐道:“悬崖的高度交给我来办。” 众人都是好奇,这卫国公用什么法子去丈量高度?薛崇训胸有成竹,立马找来几个木工协助。现场就有各种工匠,木匠、铁匠、砖瓦匠啥都不缺……这不是战场,好像施工工地一般。 薛崇训先让木匠用他们手里的工具做了个木头量角器。这东西构造简单,在薛崇训的指点下做出来完全没难度,只是量角器的精度可能不是十分理想。 工具弄好之后,他选了块平地,准备好竹竿等物,便开始了工作。这时周围的官吏将帅非常多,纷纷好奇地跑过来看稀奇,一时热闹极了。 第四十一章 高度 薛崇训在沙地上摆上了竹竿、量角器、还有一些木工用的工具,让几个木匠打下手,就在那儿忙活起来。旁边的军中将领、衙门的文官见老大在那里做些很稀奇的事儿,都好奇地在一旁围观。工科房的官吏最是期待,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仔细瞧着,就瞧卫国公要怎么测量悬崖高度……在这沙土上捣鼓一阵,就能捣鼓出远处的崖高几何?那也太玄乎了! 只见薛崇训先在地上立了块木板,然后拿来挂着铁锥的墨线,垂直后轻轻一弹,便在木板上留下了一条垂直的墨线。照此方法,他又在靠后的位置的木板上画了一根垂直的墨线。 接着在两块木板旁边分别立了一根竹竿,和那两根墨线保持平行;然后在两根竹竿上横放了另一根竹竿。 如此捣鼓了半天,薛崇训调整角度,让横放的那根竹竿斜向上瞄准了悬崖顶。接着他开始用木工工具记录斜竹竿的角度,画在宣纸上,用量角器测量出角度……角度约五十度。 就在这时,一骑飞奔而来,大声喊道:“明公,赵司判报,已测出到山脚的距离。”骑士奔至人群外面跳了下来,大步走进来,双手拿着一张宣纸躬身呈了上来。 一个书吏接了宣纸,复拿到薛崇训面前。他接过来一看:一百一十三丈。 薛崇训默不作声,拿了自己测量的角度和赵司判的数据离开了原地,走到一旁的大伞下,大模大样地说道:“笔墨伺候。” “得令!” 这哪里是战场,就跟某王公贵族出门郊游一般!周围的胥役军士忙活着侍候薛崇训,搬书案的搬书案,磨墨的磨墨,场面实在好笑至极。 薛崇训刚坐下,就有工科的官吏急忙围住刚才递宣纸的书吏,问道:“多长?” “一百一十三丈。” 众官吏急忙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边伸长了脑袋去瞧薛崇训在写划什么。他们的求知欲来源于应用,新的测量高度的办法(虽然粗糙),只要学到手,就是一项本领,对工科官吏的仕途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薛崇训将周围的事儿看在眼里,一面写写算算,一面像教书匠一样讲解道:“《九章算术》云勾三股四弦五,就是说这种三角图形。只要形状相似、角度一样,三条线的长度都成比例……” 有的官吏若有所悟地点头记录薛崇训的理论,有的正抓住机会大拍马屁,什么卫国公博闻广记、学富五车云云,反正什么词儿恶心就说什么,听得薛崇训恨不得跳起来扇他丫几巴掌。 薛崇训一面讲解一面开始运算。现在他手里有两个数据,直角三角形的角度、距离山下的平行距离,两个条件算出悬崖的高度毫无压力。至于tg五十度的数值,因为没有函数表不能查,但也无压力:画一个锐角五十度的直角三角形,用对边长度除邻边长度,不就算出来? 就在这时,有军士来报:吐谷浑盟军前锋距离湟水十里,汗王慕容氏亲率卫队拜会来了。 一旁的幕僚建议道:“如今吐谷浑是我友军,为展现大唐礼仪之邦,主公该迎出辕门。” 薛崇训沉吟片刻道:“知道了。”然后继续写写画画。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他总算算出tg五十度的数值大概是一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