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节 (第2/4页)
:“李三郎倒是有点胆气,如此正好摆开了一决高下。” 卯时过后,唐军全军到达慈涧,以轻骑及弓弩手为前锋,用箭矢稳住前线,中军陆续摆开整队。 这地方早已视探过了,方圆二三十里的空旷地势北边是谷水河,南面有些小山,正适合大军布阵。 薛崇训下令张五郎指挥左军一万二千余众在前布阵,右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 分派了指挥权之后,正当他右顾盼想找个高点的地方看大场面时,忽然听得马蹄轰鸣,前面全是人马旗帜完全看不清楚状况,他便问道:“发生了何事?”前面来了将领报道:“敌军骑兵趁我立足未稳,前驱冲阵,前锋将军已准备迎战。” 张五郎说道:“洛阳战马数目有限,马队定然不多,光凭骑兵冲阵多半吃够了箭矢就回去了;而敌军主力并不敢浪战奔袭,否则相聚太远,自乱阵脚而已。所以薛郎不必担忧。” 薛崇训点点头道:“左军继续整队,如何打全听五郎,只管放开手脚便是。” 张五郎抱拳一礼,便策马来到一架两层高的战车前面,翻身下马从木梯上往上爬。那便是一架指挥车,上层有各色旗帜,底层有大鼓、金、锣、号等等物什,并有一些将士在里面防御。 薛崇训见状心道:这平原地区左右找不到山,一会打将起来老子什么也看不到,这不有辆大车不是。于是他也骑马过去,跟着上了指挥车,飞虎团骑兵只得护卫在战车左右。 站在高处果然是看得真切了,这车子当真是造得实用,虽然在高处显眼但位于大军中央,远远在普通弓弩的射程之外,并无危险,如果有重型兵器能打这么远的射程,还能正好命中目标……那应该导弹,不是冷兵器应该拥有的精度。 薛崇训极目望去,只见前面马匹奔腾,箭矢乱飞,已经打将起来。今日倒是个好天气,天色放晴,但地上的雪还没化完,不然这种土地被万马一踏非得烟尘弥散影响视线。 第三十章 人海 朝阳红艳,照射着斑驳的旷野。大地上留着前夜未化的积雪,加上神色的土地和一望无际的人群,变得斑斑点点。 薛崇训站在高处俯视战场,成片的的人群以团为方阵面对前方陆续排开,骑马的将领在阵营前方来回奔走,鼓声、号声、吆喝声,还有各营团的喊声响成一片,非常热闹,随着迎面吹来的寒风四处飘散。 此时的环境对长安军不太有利,太阳在东边影响视线,而且是逆风;不过地势西高东低,居高临下俯攻显然更省马力人力。这世道很公平,哪能啥好处都占尽的? 第一线部队一万余人,约有步骑战阵六十个团,成长方阵摆开之后横宽几里地。最角落那边的战阵,位于中军的薛崇训看都不太看得清楚,远处的人就像蚂蚁一般小。一线兵力后方又成列着右军一万二千余众,后方还有辎重部队……薛崇训这回是倾巢出动,没有布置任何兵力袭扰其他地方,他的考虑便是集中全部力量对洛阳军主力进行一击明目张胆的重拳。 铁甲如云浩浩荡荡,对面的人数并不比这边少,双方相聚半里多地。薛崇训第一回亲眼看到几万部队在一个战场上,没想到也能摆这么大的地儿。他心道史书上记载的战争动辄数十万人马,那得占多大的地方?那样的大战估计边角那边溃败了,中军半天都还不知道,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得见。 也许这场战争完全可以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薛崇训以为亲临大事件时会有厚重的深沉的感想,实际上他此刻竟然毫无感觉,不过见到这么大的场面有些情绪上兴奋罢了。 他以前又觉得大战之前应该策马奔腾于大军之间喊点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诸如“保家卫国”“为xx而战”之类的,但这是内战……毫无意义的同族厮杀,为了权力为了富贵和生存,喊什么好呢?况且这么多人,要是一面骑马一面喊话,奔走一个来回得喊多少遍,费多少时间? 这时站在右边的张五郎遥指东面说道:“薛郎请看,敌军前方人人披甲阵法整齐,定是把洛阳守备精锐布置在前;后方人马却衣甲不全,连长兵器都不够,或是临时招募的丁壮及世家胁从人马。这种布置前重权轻、虎头蛇尾。请集中右军骑兵布置在南,如稍后正面作战进展缓慢,便以马队从南侧绕道攻击敌军侧后乱其阵脚。” 薛崇训抬起手道:“这次由五郎全权指挥,你放开了手干就是,不必和我多言。”说罢对下面大声喊道,“此战众将皆听金吾卫将军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