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_第1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节 (第3/4页)

异姓亲王了)。孙氏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不觉中,她心里老是注意着薛崇训,大概是因为他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前景,也可能有别的缘故。

    今晚难得一家子团聚在一块儿吃饭,除了人事不醒的太平公主和住大明宫的金城,薛崇训家几乎齐了。在起居室一旁的小厅里摆上一张案,也没几个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大伙坐一块儿了之后其实也没几个人,薛崇训这一房并不怎么热闹。岳母孙氏,正妃李妍儿,侧妃程婷,还有个迟早要封侧妃的宇文姬,寥寥数人而已。

    ……房顶上沙沙的小雨声连绵不绝,薛崇训觉得在唐朝确实没那么浮躁,比如在后世他就断然不能静下心看进去没有标点的繁体书。

    第二章 麻孝

    次日薛崇训一早便进宫去了,汾哥驾崩后要选新君,权力格局微微有些变化,薛崇训必须要去参与过问的。

    他没有从丹凤门进去,而是绕道玄武门见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常元楷询问如何处置东宫六率被俘的将士,是否要移交南衙。薛崇训拒绝移交,建议将东宫兵队正以上的将领全部斩首,士卒遣散,同时叫宦官把处置方法通知宫里的高皇后,并不理会政事堂。

    北衙禁军自武朝后就不受南衙三省六部制约,通常是大将军督掌兵权,调兵直接听命于皇帝(唐朝后期才被宦官把持军权)。

    本有四军:左右厢飞骑、左右厢万骑。其中左右万骑在数年前的宫廷政变中支持李隆基,太平公主执政后就一直不得信任,几年来陆续被削弱,直至李隆基最后一次在东都起兵后,万骑已被彻底扯散,也就是被撤销番号了。将领多半被安置在南衙十六位任虚职,低级将校和士卒中老弱者被遣散,青壮者打散安排到京畿守备及各地方军中。

    如今北衙保持常备武力的实际上就只有左右羽林(飞骑),左军大将军常元楷、右军大将军李慈都是以前太平旧党,中级将帅如都尉陈大虎等多半与薛崇训、张五郎等人私交。经过太子李承宏政变后,薛崇训成功调动禁军,虽然是用圣旨明诏,但其实是他提议的事儿……造成的现状是北衙禁卫尽落薛崇训之手。李承宏之后,新上位者要想翻起什么浪子就更加困难,兵权政权全部旁落,根本没借力的地方。

    果然薛崇训尝试着单独处置叛将问题时,给常元楷“建议”直接清洗六率,常元楷二话不说就下令将东宫将帅押至北苑斩首。

    薛崇训见状十分满意,便站在玄武门城楼呆着观看行刑。被押解到场的将领包括校尉、旅帅、队正等,总共二十余人,全部反缚其手跪成两排。待常元楷一声令下,城下的的禁军将领吆喝着“行刑”,军士们便挥舞着长刀冲上去将罪将砍倒,另外一队士卒又拿着步槊上前捅刺确保全部杀死。

    薛崇训见此状况忍不住感叹了一句:“真是危险的游戏。”

    一旁的常元楷估计没听明白,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算是作为附和。

    薛崇训看完行刑便向常元楷告辞,下了玄武门坐车向麟德殿赶去。因皇帝驾崩在麟德殿,灵堂便设在那里,有的唐朝皇帝在洛阳驾崩,丧礼也就在洛阳皇宫置办。

    到了麟德殿,忽见灵堂上白压压跪了一大片披麻戴孝的年轻男女,薛崇训不动声色地看了一阵,这时宦官鱼立本看见了他便走了过来悄悄说道:“皇子公主们昨晚就来了一些,今早都来齐了。”

    薛崇训瞧着估摸得有五六十人,心道李守礼弄出这么多儿女,确是壮观啊。

    鱼立本又道:“最前头那人是先帝次子邠王(李承宁,李守礼登基之后他便从嗣亲王升亲王),大臣们在中殿商量拥立他,正等着王爷过去一同议议,王爷赶着过去罢。”

    薛崇训看了一眼鱼立本说的跪在最前面那个年轻人,大约二十出头的年纪,穿了一身白衣服更显细皮嫩rou,看样子也是个没经历过风浪的主。

    以前薛崇训压根就不认识李承宁,如果那皇子便装走在街上,根本就认不出来。也许在某些场合见过,但薛崇训从未注意。平常那些皇子又呆在入苑坊众王子府,很少能见面……汾哥几十个子女,连他自己估计都弄不甚清楚,更别说薛崇训了。

    薛崇训向皇帝的灵柩行完拜礼,便跟着鱼立本向中殿走,鱼立本等在这里估计就是专门等他的。

    到了中殿,果见高皇后和十来个大臣都在,高皇后披麻戴孝坐在上位,众大臣坐在下首正说着话,见着薛崇训进来便纷纷招呼。

    薛崇训先向高皇后鞠躬行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