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_第1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2节 (第4/4页)

:“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贱皆已输钱于官矣!由是财政充足,张相公欲增十万兵也不在话下。”

    张说有了弄钱的法子,也是颇为兴奋,“天下理财之辈,无出刘相公之右。”

    窦怀贞也急忙抓住机会拍马:“当今朝廷人才辈出,国富兵强指日可待,晋王慧眼识才最是功不可没。”

    薛崇训哈哈一笑,并不对正事置评,只用关心的口气对刘安说道:“刘相公的眼圈都是黑色,这段日子辛苦了。你对国家的功劳,青史上定然会有地方写的。”

    刘安故作谦虚,也急忙吹捧薛崇训:“晋王前年改漕运法,与我感触颇深……漕运阻隔,法之不修,犹大于吏治不善。我辈无力阻止人之贪|欲、私心,唯有从法上着手,也能改善现状啊。”

    薛崇训道:“治人让李相公(李守一)去办好了,反正他嫉恶如仇不怕得罪人,咱们给他施展的地方。”

    窦怀贞满脸敬意道:“晋王知人善用,真乃国家之福。”

    “哪里哪里……”好话谁不想听?薛崇训的脸都笑烂了,心情大好说道,“咱们只要精诚携手,定能干出一番大事,造就一个盛世大国流芳百世,愿诸公共勉。”

    四个宰相一起执礼,纷纷说道:“精诚携手铸就盛世。”

    薛崇训哈哈大笑,高兴地指着刘安道:“我真没看错你,不是还有个粮政么,说说,赶紧的。”

    “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拱手而治矣。”

    ……

    薛崇训今日的心情好极了,大呼膳官弄酒菜,又唤来薛六:“去弄些歌妓来,今晚我要与诸相公畅饮,不醉不归……去把程相公、李相公也请来,下请帖。我说要买水云间那蒙小雨,来府上没有?”

    “老奴不曾听说郎君此事啊?”

    薛崇训道:“对了,我是叫她自己决定的……那你去找杜姐儿,让她派些人过来应急助兴。”

    第二十二章 红瘦

    绿肥红瘦的季节,诗人们顾不得伤春悲秋。因为变法的具体举措已经准备妥当,宰相张说拟成条呈向宫廷递上了奏章,只要批复便可下达到尚书省六部进入实办阶段。如此重大的变法自然吸引了大夫士族的注意力,哪里还有过多的心思为赋新词强说愁?

    薛党的目的隐藏得很深,外围的人实在不容易看不透。加之兵制改革配套的盐政、粮政变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事情一直进展得很顺利。

    不料薛崇训及幕僚都觉得志在必得的时候,忽然消息传到亲王国:高太后拒绝批复,将张说的奏章退了回去!

    这事儿就有点奇怪了,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

    “高太后显然是薛郎的盟友,何况她能听政是因得到了咱们的支持,这是演得哪一出?”幕僚们一脸茫然。

    有人甚至还一脸不相信的样子问:“消息可靠否?”

    谁有胆子把假消息弄到亲王国来?莫非是找刺激的。明显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一个幕僚皱眉道:“是不是宫里这两日出了什么事儿,高太后迫不得已?”

    王昌龄白了一眼道:“内侍省到处都是鱼立本的人,这个宦官铁了心跟薛郎的,能有什么事儿?今上身边管事的是张肖,承香殿除了高太后就是金城,这些人与薛郎联系千丝万缕,反着干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另一个人点头道:“如果真要和咱们对着干,总要有个大人物牵头,宫里的皇帝……既无实权,又无羽翼,哪能神不知鬼不觉就做出什么事来,连一点风声都没有?”

    薛崇训也是觉得纳闷,不过在众党羽面前他要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便不紧不慢地说道:“少安毋躁再等等,很快还有消息过来的。”

    众人听罢以为然,言语便稀疏了一些。过了许久,又有宫里的宦官来了,告诉薛崇训这事儿没人为难高太后,鱼公公还劝了几句,可高太后不听非要打回奏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