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4节 (第3/4页)
力,一切都很顺利。 薛崇训也不着急,慢慢地等待着事情一步步地发展。在他的设想里,控制了三省及长安南北衙驻军部队,长安便在手掌之中,然后监视地方,一旦发现有反叛者就调兵灭掉。天下事自己说了算,实力上就稳妥了……不过从这个时代的法理上来说他的这种权力是非法的,也就是“专权”,大伙不得已遵从但心里并不认同。 要将这种权力变得名正言顺合法合理,在此时的体系下当然就只有称帝;受命于天的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才是光明正大的。可是有权就称帝没个说法自然很容易悲剧收场,这也是王朝皇权的强大之处,就算是衰弱时被权臣专权,也不是那么容易丧失帝位的。就如此时的皇帝李承宁,手上完全没实力,可还是得让他坐在龙椅上,就算能把他弄下来也只能换一个姓李的继续坐那位置。 废立之事都可以干了,臣子的权势已达到了顶峰,但薛崇训并不认为这一定是好事,一直做权臣迟早是个死,还得连累亲人一块儿下地狱;而安心做臣的聪明人都是设法建立功劳名声,才能善始善终。 他明白过来走的这条路是个死胡同,渐渐地发现了唯一的出路:篡位,并设法将新王朝巩固合法化。 这几年来他想方设计除掉命运中的克星,活到现在稀里糊涂地做了那么多事,总算是找到了出路和目标…… 第二十六章 道同 已近酉时的时候,夕阳挂在西明寺寺庙的屋檐上分外漂亮。三四个穿布衣的文士模样的人正走在朱雀大街上,其中一个中年阔脸汉子便是京兆府少尹,他姓王叫王皋,其他熟人都是他的同僚或好友。他们刚刚从设在西明寺的一场论道华夷之辩的聚会上出来。 王少尹从西明寺的夕阳光辉中收回目光,转头又眺望东面隐隐在望的小雁塔,日近黄昏时东西两方一明一暗的光线对比仿佛让他参悟到了什么道理一样,继而低头沉吟了许久。 春夏之交是个好季节,如果换作太平无事的年头,正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的好时候。可今年这会儿却热议起所谓华夷之辩来了。五胡乱华之后这个话题时不时有人论述,但是隋唐以来汉皇不断坐大,特别在此时中原国力持续强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怎么关心这样的话题,冷门了许多年。而现在被人重新挑起,显然不是士族民间自发的,一定有人从中cao作。 王皋有些懊悔地说:“刚才在西明寺众目睽睽之下,我不应该站出来说那番话。” 他一向主张礼仪辩华夷的观点,上次去警告辖区内言论偏激的“夏社”正是他做的,今日神色有些凝重仿佛有什么苦衷。 旁边一个好友不以为然道:“诸夏重礼,衣冠礼制宗法以辩之,却有人扯出血统论调,岂不怪哉?明公所言礼仪论合乎大唐国策,我等以为然也。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 另一个同僚也表示支持:“尊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者,即为诸夏。故中国宜王化四夷使之归附,而无故征发即为不仁无德。此法是大唐百年国策,太宗伐不义礼遇来归,亲和四夷故大唐不修长城而四方已定,当此之时当国者擅改国策,居心何在?” 王皋冷笑了一声,摇头不语。 这时其中一人低声道:“莫非他们四处借《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谣传血统论,是暗指皇室是胡人?” 王皋神色大变,忙制止道:“赵兄慎言!” 那人一脸不以为然道:“说说有什么,咱们士大夫还能因言获罪不成?” 王皋左右看了看道:“最近我察觉有人在监视我,所以平时都不愿太过张扬,处事谨慎了许多,你们勿要见笑。” “御史台的人?明公京兆府少尹又未徇私枉法,谁来盯着你?” 王皋道:“你们可知晋王府亲王国有一个官署名曰‘内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