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鲸鱼_第6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节 (第3/3页)

经几个月大,甚至一、两岁都有。又因为聋儿的父母都是健听人,也没法和小孩沟通,会导致很多先天性听障幼儿在最早期的智力发育阶段得不到外界信息刺激,从而影响到智商和性格。

    骆静语不是这样,他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语言就是手语,爸爸mama、爷爷奶奶,还有jiejie,所有人都用手语对他“说话”,所以他的智力发育没有问题。与之相比,对于口头语言,他几乎没有概念。

    小朋友天真无邪,骆静语直到四岁才意识到自己和小区里的其他小伙伴不一样。那时候他会无意识地喊叫,还会哭,跟在纪鸿哲身后像个小尾巴一样。

    他也只能跟着纪鸿哲,因为只有小哲会和他用手语交谈,他都不懂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像他这样“说话”,而他们的嘴巴张开合上,骆静语也不懂他们在干吗。

    小哲却不爱和他玩,嫌他乱嚷嚷很烦人,有时候还会带着别的小伙伴欺负他。

    骆静语天性纯善,从不和他们计较,被欺负、被排挤后也只会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哭,后来干脆就落了单,每天跟着mama去福利工厂,坐在她身边看她做手工。

    后来,纪鸿哲去上幼儿园了,骆静语没得去,他问jiejie,为什么他不能去上幼儿园,已经上小学的骆晓梅告诉他:【因为你听不见,不会说话,幼儿园里不收听不见的小孩。】

    骆静语睁着大眼睛比手语:【什么叫听不见?】

    骆晓梅揪揪他的耳朵:【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别人能听见,我们听不见。你看电视机里的动画片,都有讲话的,你都看不懂。】

    四岁的骆静语吓坏了,哭哭啼啼地打着手语问:【那我以后还能上学吗?】

    骆晓梅安慰他:【能上的,我们上学的学校和小哲不一样。】

    那是骆静语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听不见的。

    从那以后,他开始观察别的小朋友,还有爸爸mama的邻居和同事,终于明白,世界是有声音的。小狗会叫,喇叭会响,动画片里的人会说话,烟花除了漂亮,声音还很大。而这些声音别人都听得见,他们也会说话,和他不一样。

    骆静语总会躲在被窝里摸摸自己的耳朵,许愿一觉睡醒他也能听得见,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每天醒来,他的世界从未改变。

    好在,爸爸mama、爷爷奶奶和jiejie与他一样,都听不见。还是小朋友的骆静语学着安慰自己,没有关系,不是我一个人听不见,jiejie也听不见,jiejie照样可以上学。

    也就在那一年,骆明松想试着给骆静语安装助听器,遗憾的是,经过检测,骆静语和骆晓梅一样,双耳极重度、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两耳都是120分贝以上,也就是听不到自然界的任何声音。

    这种程度的听损安装助听器已经没用,当时,有医生向骆明松推荐人工耳蜗,说是1997年,中国第一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北京顺利完成,接受手术的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手术很成功,机器开启后,小姑娘就听到了声音,以后经过语训还能学会说话。

    医生说语前聋儿童安装人工耳蜗的最佳年龄是十二个月到五周岁,骆静语是合适的,骆晓梅就大了点。骆明松动心了,起了带儿子去北京检查的念头,可是一打听价格,他和阎雅娟都陷入了沉默。

    几十万的费用,在90年代,对于一对在福利工厂工作、每月只有几百块工资的聋哑夫妻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甚至都没有房子,住的还是工厂宿舍,存下来的几万块钱,是打算买房子的。

    骆明松一度不想放弃,送骆静语去参加语训,据说聋儿恢复一些语言能力,能更适应人工耳蜗的植入。骆明松想的是,如果儿子语训学得好,那就咬咬牙去借钱,带他上北京,毕竟这是一辈子的事儿,听得见和听不见,对孩子来说意义太不一样了。

    可惜的是,因为骆静语从小没有任何听力刺激,更没有进行过语言学习,对于重复又枯燥的语训,他非常排斥,每天都是大哭大闹不愿去。

    小小的他怎么能懂得说话意味着什么?他觉得手语就是说话了,为什么要用小手按着老师的喉咙去感知振动?为什么要学着老师的嘴型去张嘴发声?

    发了声,他也听不见,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说得对不对。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词,老师会让他一遍遍说,怎么说都不对,他根本不知道哪儿不对。他觉得自己的嘴型、舌头和牙齿的位置和老师明明是一样的,可老师就是说他发音不对。

    他伤心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就这么坚持了一个月,骆静语再也不愿去语训了,抹着眼泪扒着大门不肯出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骆明松和阎雅娟决定放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