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页 (第2/2页)
“离远点,小心溅到。” 孩子们听话地齐齐靠后,潮生还搞笑地用小手护住圆脑袋。 铜壶被高高提起,浓稠的豆浆顺着壶嘴稳稳地落入瓷碗中,小葱、萝卜干、河虾,打着旋从碗底浮起,一起浮荡起来的还有混杂着酱油豉香的豆香。 小家伙们再也忍不住,立即凑上前小嘴鼓起对着闹热气的豆浆使劲呼呼呼,等凉一凉,捧起瓷碗大口咕咚咕咚地吞咽。 好好喝啊,大眼满足地眯起,身后似乎有小尾巴在摇摆,咸豆浆的味道,是潮生、润生、沅沅始于童年、铭记一生的味道。 “姑姑,我干了。”润生把碗举过头顶,向余琦芳展示碗底,喝豆浆喝出了武松景阳冈上大碗喝酒的豪迈来。余绮芳被逗得笑出了声。 小孩子食量小,一碗豆浆就把小肚子撑得鼓起来,再每人分块另加了菠菜汁的煎饼磨牙,打发他们出去叫大人起床吃饭。 清脆地童音在天井中荡漾开来,“快出来吃饭,姑姑磨了好喝的豆浆哦。” 片刻后,楼上各间卧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穿衣服的声音,熬夜下酱油的余家众人陆陆续续起床。 余绮芳端着装小菜的盘子,出了厨房进到天井。晨光照在古铜色的廊柱上,院子有种老照片独有的古旧光感。 余家早年家境殷实,房子也起得大气奢华,是典型的徽派风格,三面各三间两层楼房连着进门的马头墙把院子围城一个四方天井,高墙翘角,天井也比别家大。 只是经历了运动,原本四进的院子只还回来一进,后面的三进、园子、连带自家偌大的作坊,都被分拆掉,原先建筑物上精美的徽派石雕、砖雕和木雕也被捣毁,更别提那精美的曲径回廊和亭台楼榭了。 早饭摆在南侧正堂,显赫时期镶壁的金丝楠木被撬的一块不剩,露出的墙面坑坑洼洼。屋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走马灯,还有其他珍贵的古董早就不见踪影,原本挂中堂画的地方,现在挂了一幅歌颂劳动人民的宣传版画。 家徒四壁,当家的周莲漪鼓励小辈,东西没了可以再添,有人在就有希望在。也是老天保佑,历经风波,余家不但一个不少,还添丁进口。余家现今老两口,两个儿子,一个外嫁的女儿,八个孙辈,三个重孙辈,是个二十余口人组成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因为重新落实政策,早前托关系回乡避祸的老大余泽涵一家重新回到省城。大儿子回校继续当他的大学老师,余家的祖业由老二余泽湃继承,余家老两口自然留在祖宅跟着二儿子一起生活。 率先出屋的余泽湃抢上前接过女儿手里沉甸甸的装满豆浆的铜壶,心疼道:“豆子都下缸了,以后用不了那么多人,明天早饭让你妈和你两个嫂子做,你身体刚好别累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