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7节 (第4/4页)
科技发展的道路。 国外的东西虽然的确先进,可是那些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还有种种的限制。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没有相应的技术,那些外国人是不会向你开放真正的技术。 就是要想办法压制着你,让你随着他们的步调走,永远无法超越他们,想让华夏成为他们技术与产品的代工及倾销所在地。这一点是安逸绝对无法接受的,也一直都在努力进行着自主研发,同时向外不停扩散着自主研发优越性的理论。 目前来看效果还挺不错,根据安逸所得到的信息,不少的研究单位和机构也已经开始追求自主研发的道路,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 安逸也是对不少的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和提供研发方面的帮助,在这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安逸最为看重的,那就是海燕vcd的研发项目。 关于海燕vcd的事情,就在安逸重生时所处的时代,几乎每一个华夏人都是耳熟能详。当时安逸就和其他人一样,也是仔细研究过海燕vcd的商业案例,当然也是在扼腕叹息。 华夏第一台vcd机出自海燕,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机也诞生于海燕,也是海燕让华夏老百姓认识了vcd,并且开创了华夏的vcd行业。 海燕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行业开拓者,但是海燕倾倒得也是相当惨烈,拥有如此一个广阔前景的电子产品,却几乎没有给海燕创造出多少利润,市场份额从开始的百分之百跌到百分之二,也只不过短短的二年时间,是一个标准兴也勃亡也忽的市场案例。 安逸的记忆当中,关于海燕vcd的故事十分的清晰,几乎就能够娓娓道来。 就是在今年,也就是九二年四月份,海燕创始人姜海在美利国参加技术展览会的时候,发现世界电子技术的趋势,正在由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发展。 而就是在那届展览会上,美利国的一家名叫ccube的公司,展示出来一项技术——mpeg解压缩技术,引起了姜海的注意。 由于图像信息在存储时所占空间较大,不经过压缩就必须用比较大的光盘来存储,成本昂贵,这就是ld大影碟迟迟走不进百姓家庭的主要原因。而mpeg技术意味着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比较小的光盘里,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 c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燕是美籍华裔,当时就和孙海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将mpec技术开发为电子消费产品,而当时世界上根本没有vcd这个概念,属于姜海和孙燕的首创。 姜海和孙燕双方共同投资一千七百万美元成立海燕公司,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各取姜海、孙燕名字中的一个字,合并起来就成了海燕公司。 海燕的第一代产品在九三年的九月面世,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可惜的就是当时海燕生产的第一批一千台vcd几乎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开创一个行业无比的艰难,姜海所面临的难题就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不仅技术上面要求特别坑,而且投资需求巨大,。 海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千六百万美元,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却只有二千万元人民币,结果让华夏百姓一直到九四年底才逐渐认识vcd,海燕失去最好的市场拓展与稳固时间。 就是在这一年,海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二万台,根本就是赔了钱,吆喝也没有赚到。 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三百六十多美元。另外再加上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姜海还要开发碟片,海燕为此又向十一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海燕倾其所有财力,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并形成了一套成型技术,独霸vcd天下。 假如姜海再有一定财力作后续支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机成本,填补正在发育的市场的空白,那么海燕将会是华夏响当当的vcd之王,独主沉浮。 但是就在姜海全力发展时期,财源却已经枯竭。最让姜海最痛苦的是,眼睁睁地瞧着自己打下的天下被别人一块块瓜分,不仅无力回击,连自身也难保。 时间到了九六年华夏全国vcd销量达到六百万台,海燕却萎缩到无货可销。同年海燕被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海燕公司。姜海由此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海燕开创了vcd市场,却无力享受vcd市场带来的丰源利润。至于海燕之后崛起的爱多,新科,万利达,步步高……等一大批生产vcd的企业,却也和创始者无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