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0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2节 (第3/6页)

事情,但他也并没有阻止,因为多尔衮虽然不懂得什么商品经济,但也知道通商的好外,因为清廷还在关外的时候,也曾通过蒙古的察哈尔——张家口一线,和关内的汉族进行贸易往来,当时通过交易,清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铁矿、布匹、盐等军需物资,同时也收买了一批没有民族立场的商人,为清廷充当买办,提供大量关内的情报资料,著名的是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八大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在清廷的发展过程中,这八大家也是功不没。

    在入关后,清廷没忘为自己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家,多尔衮就在紫禁城的便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后来多尔衮还打算给他们封官赏爵,但这八大家深知政治斗争的可怕,因此也故作受宠若惊,但竭力推辞。于是多尔衮便将他们封为“皇商”,而八大家之首的范永斗,被任命主持清廷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其世业。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籍隶内务府,为皇家采办货物。也被称为八大皇商。

    从此这八大皇商也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凭借皇家威势,广开财路,垄断市场,因此无往而不利,甚教可以涉足盐业买卖。因此个个都成为家资百万的巨富之家。而在对南方的贸易中,有九成以上,都是由这八大皇商旗下的商人垄断。一方面是交易到清廷所需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是趁机打探南京政府的情报资料,甚致是混入南方。

    不过南京的榷场管理的十分严格,想借机混入,到也并不容易,而且南京政府的情况,大部份都可以从《杭州时报》上知通。虽然多尔衮禁止《杭州时报》在北方发行,但清廷内部还是需要一部份,作为了解南京情况的资料,当然也主要都是通过商人带回来。

    这次多尔衮向南京发出试探信号,也是由商人带来,这是属于范永斗的一支私人商队,并且派遣了两名汉旗的小官,跟着商队一起南下,如果南京政府也有和谈的意向,那么这两名官员也可以和南京方面作第一步的接触。

    范永斗也知道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如果办得好了,也可以为清朝再立一功,另外他心里到也真的希望南北能够议和成功。因为南北议和之后,那么南北通商也就可以正常化,自己也能从南方购买更多的商品。

    现在南方的商品在清廷都有很好的销路,像一面一尺见方的大玻璃镜,在市面上己经被抄到两百两白银了,前不久从南方买进来五块一尺八寸的大玻璃镜,范永斗可是一面都没留,全送出去了,多尔衮两面、两宫皇太后和皇帝毎一人一面,结果也大受赞扬,结果获得了山东的盐引资格,范永斗也大为高兴,正打算再从南方弄几件稀罕对象,再送到宫里去,没想到确接受到这个任务。

    因此范永斗才派儿子范三拔押队前往,帮助周旋此事,争取能够促使南北议和成功。

    到达南方以后,范三拔立刻找到了管理榷场的官员,向他表达了清廷的意向,而管理榷场的官员们也不敢怠慢,立刻向上报告,传到了南京内阁。周世奇、李岩、王夫之、李格非等人接报之后,也立刻向商毅禀报。

    商毅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道:“很好,既然清廷想谈,那就谈一谈好了。你们准备一下,首先派人通知榷场那边,让商队多留几天,我们会安排人手,和他们相见面谈。”

    几个人听了,也都有一些意外,王夫之忍不住道:“王爷,您难到真的打算要和清廷议和吗?”

    商毅笑道:“为什么不谈,反正现在暂时也打不起来,闲着也是闲着,既然人家主动要来与我和谈,我们如果连谈都不谈一下就拒绝,那岂不是太失礼了吗?谈得好了,当然是更好,要是谈不好,以后再开仗。”

    李岩到是有些明白商毅的用意,道:“那么请问王爷,如果要和清廷议和,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条件呢?”

    商毅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道:“清廷想要和我们议和,必须割让南直隶和山东剩余的土地,还有河南省,这就是我们的条件。”

    其实商毅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清廷首先提出来要议和,那么割让土地,当然是必须的,如果清廷接受南京方面的土地要求,自巳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得南直隶和山东剩余的土地,以及河南省,当然是更好,如果不答应,又南京朝廷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反正双方现在还是敌对,大不了就发动几场局面战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