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2节 (第3/6页)
以陈名夏为首,连续上书,并引经据典,找出历史上入主过中原的北方民族,鲜卑、氐、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都有制定与汉人和睦相处,重用汉人的政策,来劝告清廷,绝不能镇压汉人。 而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也充份利用这批汉官的力量,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自己则在背后为他们打腰提气,因此在气势上立刻压倒了那些主张严惩的官员。 其实多尔衮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把汉人全部杀,或者是全都赶出北京,是跟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但一开始几乎所有满族官员都持这样的主张,多尔衮也不敢明言反对,只能以北京尚未安定为由,暂时拖挻。 而到了后来,大部份满族官员都建议安抚汉人,多尔衮虽然心里窍喜,但在表面上,还不得不做出一付一定要为代善报仇,出这一口气的姿态来。因为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由于长子早亡,实际是爱新觉罗氏第二代的老大而且还是多尔衮的兄长,儿子、孙子里都有比多尔衮年纪大的,因此如果多尔衮也马上改辕易帜,于情于理对代善的子孙们,以及其他的爱新觉罗氏的权贵交代不过去。 虽然这时清廷立国己有十几年,入主关内也有五年时间了,但在本质上,还是一个部落政治,无论是谁当皇帝,当掌大权,首先要维护的,是满族的利益,而满族的核心,也就是爱新觉罗氏。因此多尔衮也只能在暗地里鼓动汉官和主张安抚的满族官员联手,来压制这批主张严惩的满族官员。 等到主张安抚的势力大涨,几乎已经完全压倒了主张严惩势力的时侯,多尔衮这才感觉到时机成熟了,于是才开始逐个劝慰说服主张严惩的满族官员。当然多尔衮也明白,要说服主张严惩的势力,首先要说眀的是代善这一系的势力。因为代善的这一系,是主张严惩的核心力量,把他们说服了,那么主张严惩的势力也就基本可以瓦解了。 因此多尔衮也把劝服的重点放在代善这一系,不仅是自己亲自出马,同时还请两宫皇太后出面,找代善的几个主要的儿子、孙子尽力的劝服。 这时北京动乱的后遗症,也影响到了皇宫里面,至少两宫皇太后也能感觉到,开年以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皇宫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降低了不少。虽然饮食并未缺少,但质量、品种也减少了一大半,而至于什么胭脂水粉、布料首饰等等,更是有大部份都等了,整个皇宫里面也怨声载道。因此两宫皇太后也清楚,要稳定清廷的统治,也确时需要对汉人进行必要的安抚和宽恕,在这方面,也必须帮多尔衮一把。 而清廷名议上的统治者,顺治皇帝福临,对多尔衮的决定非常不满,他也是一个坚决主张强硬态度,对汉人必须严惩。而且在两宫皇太后面前还慷慨激扬,认为多尔衮的决定太软弱了,决不能对汉人作出让步。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发现菜式少了一半,由其是自己最喜欢吃的几个莱都没有了,福临的心里也不禁开始动摇,第二天再对两宫皇太后时,虽然嘴里还不放松,但态度已经明显缓和,不在是那么激烈了。 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里,代善的孙子等人,还有他们的福晋都被频频招入皇宫,摄政王府里,多尔衮和两宫皇太后不仅是好言相劝,同时也是尽力给他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让他们不要再闹下去了。而福临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当然多尔衮也明白,光靠好好说,是没有用的,一味的压制也是不行,大棍轮下去,也还要给一两个胡萝卜,因此随后的几天里,也以抚恤代善的家人为名,对代善一系的家人加官晋爵。 现在代善还存于世的一共有八子,但不是夭折就是战死,现在只有四子瓦克达一人尚存,因此只能由瓦克达袭代善的王位,加封为谦亲王。 代善的孙子辈里约有二十畲人,根据毎人现在或其父的爵位,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加封罗勒克德诨为顺郡王,加镇国大将军,次子多罗精济为怀郡王,杰书为康郡王。喀尔楚诨,巴尔楚诨,常阿岱为多罗贝勒,其余的人也都各有封增,反正不是贝勒就是贝子。 结果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清廷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几十名贝勒贝子来。因此代善的子孙们大多也都十分满意,看来老头子这一去也真值了,死了他一个,造福了全家人,现在几乎全家人的爵位,也都晋升了一大级。 而且摄政王、皇太后、皇帝都主张安抚,自己也不会再一味坚持下去,毕竟代善已经死了,杀再多的汉人也活不过来,相反真的要是和朝廷闹僵了,也没有自己的好处。因此由瓦克达代表代善一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