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4节 (第7/7页)
而自己所走的线路却是在内侧,另外在行程上,耿仲明也故意放慢速度,让韩大任部比自己快半天的路程,这样一来,自已受到袭击的可能性就将会小许多了,而且一但韩大任部遭到中华军的袭击,自已也可以立刻做好撤退戓是出战的准备。 清军就是在耿仲明的精打细算之下,向砀山县的方面挺进。 中华军占领了永城县之后,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打探清军的进军路线,韩大任部到达毫州之后,行踪立刻就被中华军的探子查知,驻守永城的十八军军长黄绳武立刻向宿州发回了报告。因为永城县四外除了东北的芒砀山之外,都是一片平原,缺乏可以伏兵的有利地形,因此黄绳武军长建议,在沱河边设伏,攻击清军。无论清军走那一条线路,都必须渡过沱河。 在宿州的商毅和成进接到黄绳武的报告之后,也认为黄绳武的这个建议很好,因此立刻回复黄绳武,让他马上出动,首先在沱河也寻找埋伏人马的地点,同时派参谋长尤洪亮带领南京军区第七、十七军赶奔永城县参战,由第七军配合十八军伏击清军,十七军担任预备军,并付责打击清军的援军。 沱河是一条半人工半天然的河流,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的一条联接黄、淮、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发源于河南省归徳府西南,流经夏邑、永城进入安徽省,再经宿州、固镇至五河县西南入淮河,全长约有六百余里。不过这时因年久失修,通航条件恶化,航道萎缩,仅有永城以下的河道可以通航。永城至归徳段的河面浅窄,可以徒步渡河,这也是永城附近最适合袭击清军的地方了。 十八军在沱河南岸的一个树林埋伏,而第七军在永城附近渡过沱河,在北岸边的树林埋伏。而十七军预备待机。 下午的时候,韩大任率领清军赶到了沱河边,立刻开始渡河。等清军渡到一半的时候,十八军的骑兵师率先出击,冲出了树林,首先向沱河南岸的清军发动了攻击。 其实韩大任这时也知道中华军占领了永城县,因此在一路上也一直小心戒备中华军的袭击,不过永城一带地势平坦,伏击的地点并不多,但就是这样,韩大任也不放心,也派下了不少探子,以便遇到了中华军之后,好提前预备。但韩大任部全部都是川军,几乎全是步兵,全军只有三十多匹战马,除了一些主要的将领之外,能分给探子的马,还不足二十匹,有不少探子只能靠步行打探消息。 其实中华军藏身的树林离清军的渡河地点还有十余里的距离,清军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迎战,但由中华军进攻的全是骑兵,十余里的距离,也不过就是四五分钟的事,而且等清军的探子发现中华军的骑军,回来报信的时候,中华军的骑兵离清军的距离只有三四里的路程。几乎就在韩大任得到报告的同时,中华军的骑军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在吴三桂的五万川军中有一万名火铳兵,而耿仲明分给韩大任五千,在渡河的时候,韩大任首先派遣了二千五百名火铳兵渡过沱河北岸驻守,在南岸只留驻了二千五百火铳兵驻守。韩大任也立刻下令,命火铳兵列好阵式,迎战中华军的骑兵。 无论是在另一时空还是在本时空里,吴三桂都能够算得上名将的资格,而且也深知在这个乱世中,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入主四川之后,对川军的训练也十分严格,虽然他并不懂太多的近代火器战术,但三段连射这种简单套路还是训练得十分熟练,因此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川军迅速列好了三排队列,举起火枪,向中华军的骑马开枪射击。 在以前的战斗中,中华军的防线经常受到清军的骑军冲击,而这一次的战斗,却完全反了过来,成为中华军用骑军冲击清军以火枪组成的防线。随着中华军战马的马蹄飞踏,清军也轮流开枪射击,在沱河的南岸边立刻展开了一场攻防大战。 尽管川军的士兵对火枪的cao作和三段连射的使用都非常熟练,但使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火绳枪,这就决定了川军的射击速度和射程根本就无法与中华军相比,就是和清军相比,也都要稍逊一筹。 在战斗一开始,川军的前三轮射击,确实给中华军的骑兵造成了相当的损失,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中华军骑兵达到了二百余人,但火绳枪的射击,在前三轮之后,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填弹时间,如果是对步兵进攻,也许在第一次三轮射击之后,还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填弹,但在骑军的高速冲刺之下,这一点空隙时间,就非常致命的。事实上在中华军成立的早期,以使用火绳枪为主的时代,商毅一般都会排出四列,甚致是五列阵式轮射,以保证射击的速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