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0节 (第6/6页)
他也知道,这个消息绝不能向全军公示,否则士兵们得知自己的退路被中华军切料之后,军心必乱,跟本就无心再打仗了。因此在开封城里,也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一消息,而且多尔衮下令调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开封,也没有说明是为什么,只是令他们尽快回兵。 但现在清军在开封,归徳一线的人马只有不足十二万的兵力,而且在开封府一带至少也要留下七到八万左右的兵力驻守,因此想要出兵去复夺回大名府,必须要等到尼堪、韩岱的人马回到开封之后,才能发兵,而这一段时间,只能耐心的等待着。 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多尔衮也连续招集清军的主要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对策,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来之后,清军应该怎样进兵,才能复夺回大名府,虽然直到现在为此,多尔衮也没有弄明白,大名府是怎么失守的,因为败兵对许多细节也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中华军这次突袭大名府的兵力绝对不少,致少也有两个军的兵力,就算是分兵据守彰徳府,起码也有一个军驻守在大名府。 中华军的防守能力,多尔衮现在也十分清楚,而且现在开封、归徳一线的新军己不足两万,火炮只有二百余门,因为大多数都在阿济格部那里,以这样的实力,能不能夺回大名府,别说是多尔衮,其他人心里也都没有底。 承泽亲王硕塞建议,让驻守河间府的博洛部和驻守山西大同的瓦克达部一起出兵,这两部人马合兵,有八九万的兵力,新军也有一万余人,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这样从南北两路夹击大名府,那么夺回大名府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但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提出异议,因为博洛部驻守河间府,是通向京师的咽喉要道,一但从河间府出兵,来进攻大名府,就意味着从山东到京师一路门户大开,畅通无阻,如果这时中华军只用派遣一个军的兵力,就可以从山东直接打到北京去了。如果博洛部按兵不动,只出动瓦克达部的人马,但瓦克达部的兵力不足三万,就算从北面进攻,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退一步说,就算这时中华军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进攻北京,但南北夹击,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夺回大名府呢?要知道现在开封地区能够暂时无忧,是因为有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拖着中华军的八个军的兵力,而阿济格在中华军的包围之中,又能够坚持多久呢?一但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被中华军歼灭,而在豫北战场又无法夺回大名府,那么开封将会面对中华军的大兵压境。到了那时,可就是死路一条了。 他这一席话,说得在场众人全都哑口无言,而且心里也都十分紧张,毕竟济尔哈朗的话,也不无道理。多尔衮皱了皱眉头,道:“这么说,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有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九章 清军的援军(一)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济尓哈朗的身上。 自从代善死了以后,济尔哈朗就是清廷资格最老的宗室亲王,尽管多尔衮、阿济格、硕塞和他都是一辈的人,但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比起济尔哈朗来,都要相差甚远。 不过虽然这一次济尔哈朗也随军出战,但他心里十分清楚,这并不是因为多尔衮需要自己的军事才能,而是多尔衮对自己不放心,才要把自已带在身边。因此济尔哈朗也十分知趣,出京以来,就一直沉默寡言,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遭到多尔衮的猜忌。但战事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济尔哈朗也不能不说话了,毕竟他可并不想陪着多尔衮死在开封。 见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济尓哈朗咳了一声,道:“现在大名、彰徳府失守,我们的退走己被中华军切断,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绕道山西,经太原、大同返回北京。” 多尔衮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绕道山西,返回北京,这十几万大军,诸多的辎重,又谈何容易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我们绕道山西,并不是要带着大军前往,等尼堪和韩岱回来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率领大军,去进攻大名府,牵制中华军的兵力,然后轻装简行,只带数千骑兵,离开开封,立刻从山西绕道,最多十天,就可以到达北京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他的意思己经十分眀确了,说白了就是放弃大军,利用尼堪、韩岱部的人马牵制住中华军的兵力,而多尔衮等人则偷偷的从开封逃走。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也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否则的话十几万人马,大量的辎重,从山西绕道走,声势浩大不说,而且耗费时间,还将面对着中华军在沿路上的袭击,被逼得疲于奔命。说不定还真有全军覆没之险。当然这样一来,被丢在这里的近二十万人马就全都完了。因为多尔衮等人这么一逃,谁都不会在有战意,同样也是全军覆没。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不禁看了看洪承畴,显然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