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2节 (第3/6页)
打算防备西班牙人的进攻,就可西班牙在吕宋修建马尼拉城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两座城都修得十分坚固,而台湾的中华军缺少重型火炮,一时也难以攻破这两座城。 而这时中华军正在进行中原大战,当然不可能给台湾分拨兵力和武器,于是,沈寿崇也只好下令,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团团围困,想困得荷兰人弹尽粮绝,不得不献城投降。到现在己将两城困了一个半月了,但就在这时,沈寿崇听闻一些吕宋的商人说,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收到了消息,准备向台湾派遣援军。于是沈寿崇和兄弟一商议,认为台湾的中华军缺少火器,难以攻破两城,而正好现在中原大战己经结束,中华军大获全胜,于是两人立刻联名向南京发来报告,希望南京能够支持台湾的战斗,就算不能派兵来,如果兔拨来二十门重型火炮也可以。 收到了这两份消息之后,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内阁和统战部的主要成员,首先开会讨论与清廷议和的问题。因为是否与清廷议和,既是南京政府的内政问题,但同时也是军事问题,因此招集双方同动开会讨论。毕竟在许多时候军政都是紧密相连,不可能分开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七章 向南向北(四) 首先众人基本都赞同,可以与清廷进行议和的谈判。 对议和这一点,南京的众官员都并不拒绝,因为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内阁和统战部的成员也都基本清楚,现在商毅倾向于先平定南方,既想和清廷一时打不起来了,那么坐下来谈一谈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南京政府现在是占主动权的一方,如果谈得好了,也许在谈判桌上就能解决大部份的事情,也省得出动军队,还免去了一大笔开支,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南方。 因此会议很快就转向讨论到这次议和的条件,众人一致都认为,如果清廷要议和,那么首先要做出的让步是,退还所有的中原土地,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当然俱体的退出范围也有好几种意见,有人认为是以退出北京为标准就可以了,因为北京一到手,商毅就可以举行称帝了;也有人觉得清廷应该退出山海关,以及锦宁等地才行;还有人认为连辽东也要退出来,清廷只能回到以前的建州,努儿哈赤起事之前的地方去。 商毅经过了认真的考虑之后,认为仅仅只退出北京,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只要清军的势力还在山海关的范围已内,北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仅仅只是一个像征意义,作用不大;而要清廷连辽东也要退出,估计清廷绝不会答应,因为那就等于是变相的亡国了。因此商毅认为,恢复到清廷入关之前的状态,既双方以长城为界,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清廷的势力全线退出长城以北,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锦宁地区,到是可以再商量,这一次收不收回,到并不是大事。 如果按这样的条件谈成了,那么南京政府不动一刀一枪,就可以收回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约有近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收复了崇祯时代的所有土地,对全国也算说得过去,也算是在谈判桌上取得对清廷的重要阶段性胜利。 而且这一来,整个北方基本可以稳定下来,就可以全力投入平定南方的战斗中。而对清廷来说,至少还给他们留出了一块立足之地,以现在清廷的实力,他们应该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关内的地方,因此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毅就准备把关外的地方放弃了,而只是把关外的地方可以暂缓一步,等彻底平定了南方之后,再回过头来,出关渡海,而且商毅的最终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辽东,还包括东北三省、外兴安岭、新疆、青海、西藏这些边远地方,全部都在商毅的计划之中。 致于和清廷达成的议和协议,商毅当然不会被这种所谓条约协议所限制,条约协议能否真正生效,又能保证生效多久,从来都不是以信义为基础,而是凭实力作保障的。 致于什么赔款、称臣之类,商毅也交给内阁去讨论,因为一但清廷退出关外,估计也赔不起多少钱,南京政府一年也不缺这几十万两银子,而称不称臣,对商毅来说,更无所谓了,他从来不在忽这种表面上的东西,而且这次议和本身也只是一个权易之计,反正早晚商毅都会彻底收拾清廷。 众人也都认为商毅决定的议和要求,对目前的南京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而且也相当有利,因此也决定以此为基础条件,和清廷进行议和。 见众人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商毅也点了点头,对李岩道:“李先生,那么这次和清廷议和,就由你来付责吧,就按这些原则和他们谈,助手你可以自己选。” 李岩也起身施礼,道:“回禀大王,臣立当尽力,不过如果清廷不接受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