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9节 (第6/6页)
望心里也是半信半疑,南京政府真会是向李定国说的那样吗,用钱不好使,孙可望也在混了二十多年的人,还没有见过不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不过这种李定国也不会乱说,还是等投降之后再说吧。 就这样双方谈定了受降的一些细节事务,李定国这才启程返回大营,罗远斌等人闻迅之后,也十分高兴,虽然说大西军不是中华军的对手,但云南地方广阔,想要完全平定,也还要花费一番功夫,而军队的伤亡,也难免会有一些,因此能够不用战争就解决了云南,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天,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三人来到中华军的大营请降,而罗远斌也将他们安慰了一番,然后商谈俱体的事务,毕竟是一个省的受降,还是有许多细节事务虽要商谈后。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正式受降的地点定在昆明,由孙可望和刘文秀返回昆明去作投降移交的准备,留下艾能奇在普安州,付责陪同中华军进入云南,罗远斌留下十二军驻守贵州,自己和李定国带领第二、十六军进入云南受降,同时也向南京发回了捷报,云南和平收复。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九六章 南方的最后一战(一) 等罗远斌发出的消息传到南京的时候,南京政府刚刚正式宣布了商毅将要称帝的消息,举行大典的时间就定在十月十八日,离现在大约还有两个多月,因此大西军向中华军投降、将云南全境都移交给中华军的消息,也正好为宣布商毅称帝的消息送上了一份贺礼。 不过大西军的归降,和云南的和平收复,也确时居有很重大的意义,这就意味着中国西南二省贵州、云南都己经正式纳入了南京政府的版图内。 这个时代的贵州、云南二省的地域和后世相比,在大体上差不多,只是一些细节地方略有一些不同,总面积大约有六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万历年间,统计户籍人口是:贵州省四万三千四百五十户,二十九万九百七十二口,云南省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户,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不过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并不高,因为这时云贵二省两省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明朝在这两个省设立了相当多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少数民族自治区一样,因此人口户籍的统计,有相当大的漏洞,否则以云南者一百四十多万的人口基数,根本供应不起十万以上的军队。 但不管怎么说,收复了云贵两省,也使南京政府的版图再度扩大,整个西南地区,也是整个南方地区,只剩下一个四川了。 商毅首先下令内阁,立刻着手向云贵两省派遣官员,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并且着重强调,云贵两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因此派出二省的地方官员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民族关系,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传统,不得歧视,更不许侍强凌弱。 其实汉族总体来说,是一个包容很强的民族,对于大部份的少数民族,都能够接纳并且与之很好的相处,许多少数民族己经完全和汉族溶合了。 而且中国的各朝各代也都比较重视处理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到于这个时候,绝大部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友好,和平相处,当然也会出现明朝的地方官员和少数民族中的头人、酋长相互勾接,欺圧少数民族平民的事情,另外也有一少部份少数民族的野心者、顽固份子或极端民族主义者借这些事情搬弄事非,挑拔少数民族与汉族不和,甚致聚众反叛,自立为王等等。 因此商毅也制定了三条处理民族关条的原则:努力的团结少数民族中的亲汉份子,尽可能的争取少数民族中的中间派;但对少数顽固份子,决不能手软,坚决消灭,以儆效尤,同时江西军区暂时也就驻扎在云贵两省,帮助地方官员尽快稳定两省的局面,恢复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 而这时在四川地区,前线的指挥官段鹏和李牟联名将南京政府的决议,派人转交给了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提出投降的条件,南京政府的答复是:吴三桂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南京政府除了可以保证吴三桂的生命安全之外,其他一切的条件都不能答应,只能等吴三桂投降之后,听候南京政府的处理,并令吴三桂限期答复。 接到了这一份决议,吴三桂又悔又恨,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利令智昏,拒绝了南京政府提出的优厚条件,弄得现在走投无路,只能坐以待毙;而又恨商毅太不讲道理了,完全是逞强压弱,仗着中华军的兵势强大,连一条退路都不给自已留,硬是逼自已无条件投降,将生死全部都拱手交给他人,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