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8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0节 (第2/7页)

破,中华军临时指定的知县和行政人员都被川军杀死,尸体被挂在城墙上示众,另外超过二十个的村庄遭到了川军的洗劫,人数伤亡达到三千余人,还有五六个中华军的小队遇到袭击,军队的人员伤亡超过了五十。

    而这个时候段鹏和李牟才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因此也开始重视起来,派出部队去围剿这些川军的袭击队伍,但一连十余天,取得的成果并不大,仅仅只歼灭了一支川军的小队,而中华军自身的伤亡,也超过了一百人。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九七章 南方的最后一战(二)

    因为这一次川军战术明显不同,他们每次发动偷袭和进攻,是釆用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策略,并不和中华军作过多的纠缠,就算是攻下县城或村庄,也是洗劫一番之后,立刻就分散撤退了,绝不在某一地久留,因此川军的行动迅速极快,利用四川地区山多林密的地形特点,和中华军进行周旋。

    其实山地越野行军作战能力,一直都是中华军的基本训练项目,再加上中华军的士兵没有厚重的盔甲,因此中华军在山地行军的能力很强,但川军就生长在这里,也习惯了走山路,翻山越岭,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几乎和中华军不相上下,但对地理道路的熟悉,远在中华军之上,因此使中华军很难跟得上川军,有好几次眼看着就快要追川军了,但最后还是让川军给跑掉。

    而且在突袭之前,川军往往是由几支小股人马合成一支部队,而在撤退的时候,侧是分散撤退,这也给中华军的追击带来了将当大的困难,同时在追逃的过程中,川军还利用自己对地理、道路的熟悉,时不时的向追击的中华军发动反袭击,川军也不与中华军近战,使用的多是弓箭、梭镖、标枪一类的投掷性武器,虽然射距一般只有二三十米的距离,但由于山路崎岖,林多树密,中华军的火器在射程上的优势不大,因此也十分被动,几乎川军的每次袭击都会造成中华军的几名士兵伤亡。

    一时间整个川西地区风声鹤唳,好像到处都是川军的袭击队伍,到处都遭到袭击、洗劫一样,而川中的居民也都人心惶惶,对中华军也开始颇有怨言。

    因为吴三桂在四川经营数年,总体来说业绩还不错,川中的百姓对吴三桂的统治虽然不算的拥待,但也并无反感,至少吴三桂在四川的统治,要比以前的张献忠还是要强得多,他在四川的统治期内,川中基本能够保证稳定的生活,社会秩序,而四川本来就富足之地,只要是局势稳定下来,百姓的生活也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虽然说中华军的军纪严明,也一向很注意和百姓保持良好的关纟,在入川的早期,也初步取得了四川百姓的好感,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吴三桂的川军开始滥杀无辜,百姓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普通百姓不可能懂得什么大道理,只求自己生活安稳,社会太平就行了,因此自然也有人把这一切算到中华军的头上,如果不是中华军入川,引发了四川的战争,现在百姓依然还可以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当然现在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反对中华军,但许多地方,由其是遭受到袭击地方的百姓,对中华军的态度明显冷淡了许多,生怕和中华军扯上关系,引来川军的袭击,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绝对是对中华军不利。

    而这时段鹏和李牟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想不到吴三桂的临死挣扎还颇有作用,看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了对手,而现在如果不尽快对川军的袭击队伍进行有效的打击,四川的局面就很有可能失控,因此段鹏和李牟也招集众将,商议对策,并且制定出几条应对措施。

    首先针对川军袭击村镇、滥杀无辜的行为,大力宣传吴三桂和川军的残暴和凶狠形像,把百姓的怨气和注意力都转移到川军身上,并尽力树立中华军是努力保护百姓的形像,毕竟杀人放火的是川军而不是中华军,因此中华军必须在舆论和道义上先抢占住至高点,而这一点是致关重要的。

    其次是下令全川地区进行严戒控制,所有州城府县卫所堡,只要是有城墙的地区,都要关闭城门,限时出入,并且严加防守,由其是在夜间,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从这段时间掌握的情况来看,川军的袭击队伍基本都是以轻武器为主,一但严守城墙,川军就没办法攻入了,而重的地段,补给点、运粮队都要加强保护的兵力,这样就能限制川军的突袭成功率,减少损失。

    当然最关建的事情还是要对川军的袭击队伍进行有效的打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段鹏和李牟决定暂时停止对成都的进攻,只是封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