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4节 (第6/6页)
来。 其实周少桓的性格并不霸道,相反还比较温和,很少发火,只不过是奉了商毅的命令,对朝鲜君臣的态度要强硬一些,首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正好这个文官撞到枪口上来了,自然就拿他来开刀,见朝鲜君臣一个个都吓得禁若寒蝉的样子,周少桓也知目地达到了,因此一摆手,道:“进城!” 于是李淏等君臣一干人形同俘虏一样,被中华军押着,进了汉城。 进城之后,周少桓首先下令,将汉城的朝鲜士兵全部解除武装,八个城门各调两个连的士兵守卫,同时又将汉城的所有的王宫全部于封禁,派兵守卫,重点当然是景福宫,不过中华军只是看管各处皇宫,到并没有乘机行抢打劫,jianyin宫女等等。 而李淏一行人被中华军押着,进了景福宫,来到了大殿,李淏当然不敢高高就坐,而是和群臣站在一起,不过这一次中华军的目地并不是要吞并朝鲜或是推翻李朝,只是逼李朝臣服,刚才己经表现得够强硬了,现在也可以适当的示以怀柔,因此周少桓还是请李淏到正中的大位上去就座,主持升朝。 李淏听了之后,也不禁颇有一点受宠若惊,战战兢兢的在宝座上坐下,宣布升朝,在中华军士兵的监视下,收受朝鲜众大臣的朝拜,周少桓只是站立在一边,并未阻拦,也让李淏稍稍有些安心。 等见礼之后,周少桓才站到了大殿的中央,道:“我中华洪宪天子起身于草莽之中,逐驱鞑虏,恢复中华,有大功于国,故天命所归,称帝建国,立号中华、建元洪宪,而与朝鲜并无怨仇,何况朝鲜素事中华为正朔,以为蕃属,克守臣节,但又为何背华降胡,若是因为明朝无能,受制于清朝兵势,也是情有可缘,本不该举兵征伐,但两年之前朝鲜又为何出兵,相够清廷,与我中华为敌,这又是道理,故此我中华皇帝特命我举兵东渡,前来问罪!” 听了周少桓的这番质问,李淏心里不禁又紧张起来,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朝鲜出兵帮助清廷,是铁定的事实,无论怎样狡辩,也说不过去,因此李淏一时也答不上话来。 不过这时原党的几名主要人员如元斗杓、宋时烈等,己经听出了套路,因为李淏毕竟才三十岁,而且刚刚登基,在这方面还嫩了一点,而元斗杓、宋时烈等人都是几经政治斗争,个个都是臭觉灵敏,先前在城外,周少桓虽然表现强硬,直接打死了朝鲜的官员,但那番和眀朝划清界线的话,表示朝鲜不是中国的不征之国,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表示朝鲜背明降清,也同样和现在的中华帝国没有关系,这就扫清了双方之间的一个大阻障。 果然到了金殿上,周少桓让李淏归座,仍准百宫参拜,这也表眀至少在暂时,中华方面并没有推翻李淏的统治,另立新君或是直接吞并朝鲜,因此随后周少桓的质问虽然严励,但对朝鲜降清之举,轻描淡写的带了过去,而且重点在朝鲜出兵助清一事上,这也示意,中朝之间,还是有缓和的余地。 因此元斗杓立刻出列,向周少桓施了一礼,道:“周将军,而出兵助胡,也是迫于满胡的兵势,而我朝鲜国内,又有一些jian邪之辈,颠倒事非、威吓蛊惑君王,故此才不敢不从,非我朝鲜君臣本意,还请将军转告中华皇帝,请中华皇帝明查!” 而宋时烈马上接道:“周将军,我朝鲜事中华为正朔,视为父母之邦,己有近三百年,三百年忠义,万历年间,助朝抗倭,复国之恩,又岂能一朝废尽,只是满胡倚仗兵势,两度攻我朝鲜,而明朝正值多事之秋,无暇来援,故此不得不屈身事胡,除少数jian邪宵小之外,凡怀忠义之臣,无不盼望中国重兴,也好复归正统,如今中华皇帝登基建国,驱逐鞑虏,收复失地,我朝鲜原再归中华,为藩属之国,永不反叛!” 周少桓心里也佩服,这邦家伙果然是老油子,不禁完全吃透了自己的意思,而且还连打带消,为自己和李淏开脱不说,而且还把矛头引向了洛党,果然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不过无论他们多厶会玩弄权术,但仍然不得不屈从于中华军的兵势,这也就是商毅常说的,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权谋诡计都是浮云。 因此周少桓也点了点头,道:“我中华皇帝素以仁治国,以宽待人,如果朝鲜能够诚心认错,悔过自新,到也不是不能原谅,不过观其言,还当见其行,那么朝鲜应当怎样表示,己经悔过自新,并改成自己的错误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