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节 (第4/6页)
尽管金昌运也向清廷求救,但现在清廷的情况,金昌运也知道几分,因此也清楚,不能对清廷抱以太大的期望,而且举兵造反完全是迫不得已,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因此现在平壤聚集的人马虽多,但金昌运还是觉得毫无把握,才编出了一个清廷出兵十万,来援助朝鲜的谎言,虚张声势,一方面是鼓舞己方士气,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借清廷的兵势,唬住汉城的中华军和朝鲜君臣,迫使他们与自己谈判,然后再从中设法救出金自点。 因为金昌运己经打听清楚,这次中华军到朝鲜的人马并不多,还不到三万人,而李淏、元斗杓是些什么货色,金昌运还是很清楚的,耍嘴皮子行,一但动起真格来,都不是那么回事,因此金昌运也觉得,这招虚张声势,还是很有把握的。 但金昌运却没有想到,汉城方面回应自己的结果是处斩了金自点,并宣布自己为叛臣,罪不容赦,也彻底没有回转的余地,而且中华军还出兵来进攻平壤,这下金昌运也有点傻了,但中华军己经打过来了,而且和解的希望也彻底断决,自己又该怎么办,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和中华军拼一战了。 当然金昌运不敢出城和中华军决战,因此决定在平壤城里死守,在金昌运的观念里,守在平壤城里,当然是比较安全一些。 因此中华军从汉城出发之后,一路上并未受到任向的阻拦,在三天之后,到达平壤,同时北洋第二分舰队的战舰也到达了平壤附近的广梁湾登陆。 当然金昌运决定在平壤城内,居城而守,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平壤是是与汉城并列的朝鲜两大都城级城市,因此朝鲜在平壤城里屯集了大量的粮会物资,足可以支持半年的时间,而且在朝鲜李朝建立之后,也对平壤的城防也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单以城防工程而言,平壤己经超过了汉城,这是因为平壤的位置更靠近北方,在朝鲜的历史上,除了1592年发生壬辰倭乱之外,其他的敌人都是从北方进攻朝鲜的。 因此平壤的城防建设釆用很少有的三层城墙布局,整个城池分内城、中城、外城、均是釆用四方形的结构,内城共有五门,南为朱雀门,东为大同门(还有瓮城),东北为七星门,东南为长庆门,西为静海门,内城之外为中城,南门为正阳门,东门为含球门,北门为庆昌门,西门为普通门,中城之外为外城,南为车避门,西为多景门,此外还有承服门、足朴门、大道门、小通门、水德门等,另外在内城的北端,还隔出了一个北城,南北各开一个城门,南为转锦门,北为玄武门,因此平壤城实际是分了四个部分。 当然在朝鲜人看来,城墙围得越多,当然就越安全,而且从理论上说,平壤的城防建设,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固若金汤,只不过惜的是,无论是面对蒙古、清廷、还是日本,平壤城都没有真正起来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和江华岛一样,每一次都被外来的敌军攻破,因为决定战斗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城墙,因此如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是只有一道城墙,也能成为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相反如果军无斗志,士无战心,别说是三道城墙,就是三十道城墙也没有用。 但金昌运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平壤城的这三道城墙上,当然金昌运还不忘仍然用假消息鼓舞士气,声称只要坚守一个月,清廷的援军就会到达,双方里应外合,就可以击败中华军。 不过金昌运想得虽然好,希望能在平壤城坚守一个月的时间,但中华军其实只用了一天就解决了战斗,而且在战斗一开始,中华军就让金昌运的希望彻底破灭。 中华军是在早上八时左右开始,中华军的第二、十一师各出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分别从平壤的东西两侧同时发动进攻,而另一个步兵团则在平壤的南北城外预伏。 首先中华军向平壤城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打击,而朝鲜军只有少量的老式火绳枪,在这种场合,根本就没有用,随后中华军的步兵推进到离平壤城只有七十步左右的距离,用火枪向城头展开打击,打得朝鲜士兵根本就不敢在城垛口边站立,弓箭手都只能退到城墙的后方,采用抛射的形式还击。 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之下,东西两路的中华军都派出爆破队,在八时四十五分钟左右,进攻平壤西城的第二师首先将平壤外城的多景门炸开,仅仅只过了十余分钟,进攻东城的十一师也炸开了平壤的东城,两路的中华军都发动了地面进攻,而朝鲜士兵跟本就不敢抵抗,纷纷退让,中华军十分顺利的就杀进了平壤的外城中。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士兵的士气也不高,一来是国王李淏正式下诏,宣称金昌运为叛臣,军队为叛军,朝鲜王室在国内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