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3节 (第4/6页)
在居庸关,就有到长城一游的想法,不过虽然商毅很想马上登上长城,游览一番,但毕竟是刚刚来居庸关,而且现在成进和李定国也率领所将,在这里等着迎候、因此只能先接见他们,反正都巳经到了居庸关,也不用急于这一时。 不过冈萨雷斯候爵却忍不住了,因为候爵也是军人出身,看到这庞大、雄伟、壮观的人工城防景像,确实很难忍耐,因此才率先赶到长城边,登上长城。 而这时商毅却只能耐着性子,在自已的大帐里召见李定国和成进,听取他们的汇报。 这一次应召而来的蒙古各盟旗主,一共有二十个,其中有九个其实都是以中华军俘虏的身份来的,的哲木里盟的盟主乌克善、昭乌达盟的盟主温布、卓索图盟的盟主固噜斯奇布也都到了,当然乌克善也是以中华军俘虏的身份出现,另外还有六个旗派来了使臣。 另外在这一次并没有参与战斗的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也都派来了九个旗的使臣,因为这一次中华军在察哈尓和归化城土默特的胜利,确实给蒙古各盟旗帝来了强烈的震憾,谁都知道没有那一个盟旗能够与中华军相抗衡,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本来就是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在得知中华军的胜利之后,两盟经过了商议,认为只能投降中华帝国,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主动派出了使者。 因为各盟旗主随身也都带来了不少人,因此合计起来,也有二三千人。 而蒙古人是分为两批驻扎,主动来向中华军请降的各盟旗主,以及使臣被指定一块地方集中驻扎,当然各旗自己扎自己的营寨帐蓬,而被中华军俘虏的盟旗主,则是和中华军驻扎在一起,不过各人并没有被监押,各旗的士兵也都释放,和旗主们住在一起,只是没有了武器,并且也限制了人身自由,但可以派遣手下的人员与其他旗主,以及自己的家属通信联络。 据李定国和成进所说,在这段时间里,各盟旗主之间的来往十分频繁,几乎每天都有十余名盟旗主聚集在一起商议讨论,同时也经常有人来向中华军旁敲侧击,询问这次面见商毅,中华帝国将会对蒙古釆用什么样的政策。 因为在这个时候,蒙古和汉族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信任,而且由于清廷余众在蒙古大肆宣传中华军会杀光蒙古人,或把蒙古人当汉人的包衣奴隶等等,再加上这次出征蒙古,中华军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也使不少蒙古盟旗主心里都颇为不安,中华军的武力可比清廷强大太多了,会不会真的对蒙古采用强压政策呢。 因此有不少旗主心里都做好打算,如果中华帝国真的对蒙古各盟旗釆用强压政策,那么自己不访先假做答应,等回去之后,就立刻举族北迁,躲得远远的,于是也借这个机会,互相交流勾通,了解其他旗主的想法,能够接受的条件,万一真的到了举族北迁的地步,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走,互相之间也能有一个照应。 当然也有一部份旗主对中华帝国还是有一点信心,因为如果商毅真打算对蒙古各部赶尽杀绝,那么以帝国的武力,完全可以横扫整个蒙古,还谈什么呢,既然把众人都召来,也就表示中华帝国并不想与蒙古敌对下去,但毕竞现在还没有知道中华帝国的对蒙政策,因此每个人心里也都不能安定。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商毅也点了点头,其实蒙古各盟旗主有这样的想法,也十分正常,而现在也是该向蒙古各旗主们透露中华帝国对蒙古各盟旗的管理方式的时候了。 在目前来说,商毅打算在蒙古地区仍然沿用清廷制定的盟旗制度,并不做什么改变,清廷能够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对蒙古地区一直保持着比较有效的统制,武力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在明朝的大部份时间里,也对蒙古保持着相当的武力优势,并且迫使得不少蒙古部落归复,臣服,但明朝始终都没有形成对蒙古进行有效管理统治,而清廷真正能够对蒙古进行长期管理统治,实际是靠两条,一是联姻,二就是盟旗制度。 对于商毅来说,联姻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盟旗制度当然还是可以沿用,因为在目前这个时我来说,盟旗制度确实是一个对蒙古地区进行比较有效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可以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每个盟旗都没有单独对抗中央的力量,同时也能够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控制。 另外暂时保持蒙古的盟旗制度不变,乜能够起到安抚蒙古人心,尽快使蒙古各盟旗臣服于中华帝国的目地,反正一切都没有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