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40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9节 (第3/7页)

且现在官员的数量也不多,因此也没有必要在官员的俸碌上过于苛刻了。

    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以宋朝最高,在后世有人计算包拯担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一年的俸禄加各种补贴,折算成铜钱,可以达到二万一千八百七十八贯,折算成后世的货币,由于古代现代的购买力标准不一样,因此大约在六百万到二千万之间,但无论怎样算,都可见宋朝的官俸是相当高的,而且当时的老包还不是宋朝的最高官员。

    而明朝的官员俸禄却是走的另一个极端,是中国历代最低的,一个一品官员的年奉,也只有一千四十四石,而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九十石,在明朝的正常米价,一石米一般都在一两白银上下浮动,无论怎么算,都高不到那里去,因此明朝的官员俸禄,既使是加上各种补贴,最多也就翻上一倍,但也基本都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因此明朝的大部份官员都必需靠灰色收入,才能匆保证正常的开支。

    像海端那种守得住清贫日子的官员,在历代也都是极少数,甚致只有海瑞一个人,不过海瑞死后,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这也说眀,明朝的官俸制度,确实是太不合理了。

    商毅当然知道,虽然高俸未必能够养廉,但保证官员正常的收入,能够过上相对比较富裕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毕竟不能指望官员都讲奉献精神,想让马儿跑,首先就要让马儿吃饱才行。

    而且帝国的财政状况一直保持良好,在与欧州全面通啇之后,至少在未来二百年的时间内,帝国在海外贸易上都有利可图,因此只要自身不发生太大的变故,基本就不会出大问题,对官员的俸禄制定,还有各种补贴加起来,要比明朝要提高了数倍,不过不在以粮食来计箅,而是全部以银币结算。

    以同样一个县长为例,按照帝国新的俸禄制度,一年的俸禄加上各种补贴、总计将在七千银元左右,每冄约为五六百银元,这个俸禄水平虽然还不如宋朝,但也相当高了,也足可以保证官员一家的生活质量。

    就这样中华帝国最后的几项制度也都制定下来,可以完全正常运作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九三章 出航印度(上)

    在制定帝国体制的同时,帝国其他的事情也没有停下来,各项政务事情,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二月初的时候,郑成功又来到了南京,面见商毅,因为这时中国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队己经派人回到中国,报告考查的情况,因此郑成功也来商毅报告结果,并且和商毅商定最后的事情,然后就准备出发赶奔印度,建立中国西印度公司。

    在先期船队出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西印度公司也正式在中国挂牌成立,总部设在原来的松江府,现在己改名叫上海市,并在南京、杭州、泉州、广州四地建立了分部。

    而到现在中国西印度公司一共筹款二千二百多万银元,其中帝国皇室的投资为五百万银元,郑家的投资为三百万银元,帝国政府也以船只和军队折价投资了三百万银元,而剩余的近一千多万银元全是吸纳的民间财产,先后有二十余名商人投资,其中以国丈林之洋投资最多,达到二百万。

    而另一位洋国丈,冈萨雷斯侯爵得知以后,也大感兴趣,老外对这方面的嗅觉一向灵敏,何况候爵是来自欧州老牌的殖民国家,当然知道投资殖民行业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印度是一个己经得到开发的地方,证实大有潜力可发掘,当然不会错也这个机会,因此候爵和夫人也变卖了身边的大量财物,又联合女儿、儿子,居然也凑出八十万银元,投资中国西印度公司,当然委任安德烈为自已在中国的代理人。

    有了这两位国丈带头,其他商人自然也是趋之若鹜,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两位国丈那么财大气粗,能够一口气拿出几十万、上百万银元来,有十几万,也有二十几万的,不过西印度公司也是来者不拒,只要是十万以上的投资,全部都收下,随后又成立公司的制度、董事会、中国总部的人员,制定计划,雇佣人员等等。

    在郑成功离开中国以后,在上海留守,付责公司业务的是郑芝龙;董事会成员一共有二十四人,是由各股东推出的自己的代表,都将和郑成功一起赶奔印度。

    而就在在一月底的时候,先遣船队派人回到中国,向国内报告了先遣队对印度的考查情况,以及未来中国西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选址地点的选择。

    中国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队一共有八艘船,共计五百余人,领头的人是郑成功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