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0节 (第3/7页)
觉到十分恼火,既然中华军的目标是徳川幕府,那么天皇绍仁和众大臣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徳川幕府,而硬是要和中华军顽抗到底。 而天皇绍仁对众大臣们的意见也并没有异议,天皇失去实权己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天皇也都习惯了依附于一个又一个豪强势力,虽然也有少数天皇试图重新恢复天皇的权力,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其是在1615年,德川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十七条,详细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法度》明确地规定,天皇应当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宫廷官员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饰冠带、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德川幕府的同意,才能够施行,在《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权力的条文,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自己年号,于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际上,皇室的权力完全被徳川幕府所剥夺,根本无法做出反应来。 现在的天皇绍仁正当少年,血气方刚,到也有些想摆脱幕府,重新夺回权力的想法,不仅自己重视武风、勤练剑术,而且对《伊势物语》、《源氏物语》等反映日本宫廷生活柔弱风格的古典文学十分排斥,毕竟大势己去,靠绍仁个人的努力,根本无法改变得了大局,何况绍仁本身也不是什么雄材大略的人物,也拿不出什么振兴皇室的俱体办法来。 不过中华军的到来却给绍仁带来了一线希望,由其是在商毅指责徳川幕府的罪行的时候,就有一条是上欺皇室,因此绍仁也生出了到是可以借助中华军的力量来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的权势的想法,当然绍仁也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已可以将中华军玩弄于掌股之间,但现在天皇己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再不济也不过如此了,万一阴错阳差,从中借力使力,说不定还能混水摸鱼。 因此众人商议决定之后,绍仁立刻下令,打开城门,放中华军进京都城,同时命令京都的各守军地方都放下武器,不许低抗中华军。 但在中华军进入京都之后,京都城里的二条城里的守卫士兵却拒绝了天皇的命令,四门紧闭,吊桥拉起,一付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的样子。 二条城是京都城里的一个城中之城,始建于织田信长时代,是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昭在京都的住所,后来几经毁复,在徳川家康统治了日本之后,下令重修二条城,做为以后历代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后来经过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扩建,形成了一个东西约五百米、南北约四百米的庞大建筑,虽然规模还比不上京都皇宫,但装饰豪华,犹在皇宫之上,并且建有高达近六米的城墙,平时留有两千士兵驻守,同时也是监视控制皇室的一支力量。 虽然二条城的守军无法阻止天皇向中华军投降,但却可以拒不持行天皇的命令,打开二条城,也向中华军投降。 事实上中华军在京都正愁没有一个立威的机会,来显示一下中华军的武犭,震慑日本的皇室大臣,现在二条城的幕府军队主动把这个机会给送上门来了,那能够不好的利用呢,因此成进一进京都,立刻下令,向二条城发动进攻,而且在开战之前,向全军下令,这一次的战斗不要俘虏,必须将二条城里的守军全部歼灭,也让其他人知道,与中华军做对的下场,同时成进也派人通告天皇绍仁,请他派出人员来军前观战,中华军是如何攻破二条城的,并且还送给绍仁一架望远镜,让绍仁可以在皇宫里看得清楚。 接到了成进的通告之后,绍仁到也不敢大意,其实他也正想亲眼看一看中华军的战斗力,于是立刻派出了五位大臣,到中华军的军前观战,而自己则登上了天守阁,临窗观看,因为皇宫和二条城都在京都城内,相隔得并不远,加上又有望远镜,因此也可以将战场的一切看得十分清楚,另外也有不少皇室官员对这一战相当关注,纷纷在家里,或者寺庙的高楼高塔上观战。 其实这是一场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的战斗,因为二条城在中华军眼里实在不算什么,这一仗实际更像是一场表演秀,中华军首先推出几十门火炮,对准二条城的城墙展开了一阵猛烈的狂轰,其中实心弹和开花弹各占一半,这场轰炸一共持续了三十多分钟,声势自然是惊天动地,连整个京都城几乎都在颤抖一样。 其实二条城的城墙并不固厚,用火炮完全就可以轰得开,但为了震慑住日本皇室和众官员,在轰炸之后,成进仍然还是进行了一次爆破。 结果巨大的火光冲天而起,巨大的轰鸣声音让整个京都城都听得清清楚楚,整个大地都发生了距烈的颤抖,令许多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是又发生了地震,而绍仁在守天阁上也十分清楚的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感,顿实觉得站立不稳,一下子摔倒在窗户前。 幸好是待卫、宫女们纷纷赶来搀扶,但他们把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