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3节 (第3/6页)
,随时都有撤退的打算,车马船等工具都准备好了不少,同时也悄悄的派出一支人马,驻守在江南的纸坊镇,以被不测之用。因此动作也很快,首先命令士兵的家属、辎重分为两路,一路从武昌渡江,在纸坊镇驻扎;另一路在黄州渡江,在大冶驻扎,两路人马都到咸宁聚集,然后南下。 同时李自成又命大将田见秀率三万大军,渡江之后分兵驻守金口镇和嘉渔,保护过江人马的侧翼,而另一员大将刘宗敏,领军三万攻取九江,挡住南明的人马。 本来史可法布置的防守计划十分周密,对大顺军的南下、东进都有预备。但南京这一开始斗争,就什么也忘了,结果从武昌直到安庆一带的长江两岸的守备十分空虚,而且武昌和黄州本就是李自成的防区,因此在十一月二十日,大顺军首先从武昌过江,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顺军从黄州开始渡江,开始向南转移。而在十八日刘宗敏率领人马十分轻松的就攻取了九江。 到了十一月二十四日,大顺军开始南移,刘宗敏攻取九江的消息也传到了南京,立刻满朝引起了满朝的震惊。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南京朝廷还没有议论出来,到底对李自成釆用怎样的态度,而李自成就己经先发制人,率先采取了行动。 不过这一下暂时处于下风的倒顺派终于找到了足够的翻盘理由,李自成这不是主动进攻九江了吗?说明他根本就靠不住,自己以前的主张当然也就是正确的。因此一连三天,反对派的大臣们都在朝堂上抓住这个理由不放,拼命展开攻击。同时也有不少官员都改变了立场,改为支持反对派。在朝廷程面上,却是立刻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史可法和吴甡也都是有口难辩了,因为两人一直都是持与李自成联合的观点,但现在李自成主要撕破了双方的联合,攻占了九江,那么这个责任当然是应该由他们来付。 尽管两人心里不服气,因为分明就是反对派逼反的李自成,但到头来这责任却是自已的,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但官场的规矩就是这样,不公平也没有办法。尽管在民间还是以支持他们的人据多,但明朝从来就不是以民间的支持来决定朝政的。 而且就在这时,内阁的另外两名始终保持中立的成员钱谦益也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加入到倒顺派中去了。钱谦益是现在的东林党领袖之一,可是份量十足的人物,他的转向,也带动了一大批官员转向,史可法和吴甡也知道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于是双双都提出了辞呈。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零章 商毅的应对计划 得到了李自成南撤,史可法和吴甡辞职的消息之后,商毅也意识到,本来己经好转了的南方形势,一下子又变得非常遭糕了。甚致比上一次清军南侵的时候还要遭糕得多。因为自己的情报网络基本己经查觉到清军的调动情况,这也说明,清军在今年以内,就很可能再次展开南侵,而且这一次南侵的规模,也不会比上一次小。 因此这一次南京发生的顺逆之争,显然是清廷早有预谋的行动,先煽动东林党人闹事,使南明朝廷和李自成分裂,然后逼使李自成南撤。这样一来,南京以西的防守几乎是一片空白,清军可以顺江东下,想指望刘良佐和黄得功挡住清军东进的大军,根本就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一举而攻克南京。 但也不可否认,清廷的这一整套计划确实十分巧妙,完全是针对东林党的脾气秉性而制定的,充份利用了东林党人自以为是,不顾大局的性格弱点。 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虽然不排除南京朝廷到了危险的时候,还会调自己出兵去保护南京,但以东林党的性格和眀朝拖拉的办事效率,估计等到自己出兵时,清军也己经兵临南京城下了。这样一来南京也就等于是一座死城,而浙江直接面对清军进攻的可能性,己经很大了。 好在是一个月之前,商毅就己经有这种预料,因此在浙江内部也都做好了充份的思想准备,并不觉得有什么突然和意外。另一方面,在江淮战役的胜利,也充份证明,商家军确实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强军,因此浙江省内军民人等、士农工商,上上下下都对商家军信心十足,到也没有引起多少恐慌情绪。 而且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商家军的扩军编制工作己经完成,现在浙江包括苏北、淮西地区,一共有七个步兵师,分别是第一、三、四、五、六、七、九师;四个步兵旅,分别是第一、五、六旅,另有一个骑兵师、一个特种兵大队,相当于一个旅。总计兵力为十二万左右。不过由于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现在第七师,和第三、五旅,都是装配了半数的兵器。另外还组建了五个预备旅,正在加紧训练,预计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