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7节 (第3/4页)
想要找个上官来移交,可无论是长史还是押衙,不是死在乱兵之中,便是不知所踪了,于是城中百姓便推举他为主,让他做了这州府之主。他也知道自己根基浅薄,只是以都头自称。他搜罗散兵,加上城中的丁壮,也有五百余人,要守这么大的临海城自然是守不下的,于是便打定了主意,无论是何人来了,他便老老实实开城投降便是,也免得伤了百姓性命,可几个月下来,盗贼倒是有不少,可来取这临海城的却一个也没有。他派出探子四处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四周的土豪经过一番厮杀,弱者都已经被吞并了,剩下的三四家都实力相当,这临海城好歹也是州府所在,城池颇为坚固,若是一时攻打不下,反被一旁的对手抄了老巢可就麻烦了,反正只要能够击败这几个对手,最后临海一座孤城,还不是探囊取物。于是在临海城四周反而出现了一片相对平静的区域,便如同台风眼一般。 听完那葛衣老者的解释,高奉天的脸色和蔼了少许,转身对俞之恒柔声道:“如此说来倒是本使错怪了都头了,待某家回到杭州,一定好生禀告吕相公,定有重赏。” 俞之恒赶紧拜谢,他这些时日呆在这孤城之中,神经实在已经是绷紧到了极点,他本是旧刺史的部属,手下大半都来自钱缪的杭州八都兵,乃是客兵,旧有归乡之意,只是兵力太少,路途又不平静,才困守其中,眼下遇到高奉天这等大官,只觉得肩上的担子尽数卸去,浑身一阵轻松,正准备开口询问镇海军的大兵何时开到,却听到高奉天开口问道:“我一路行来,多有强人出没,既然俞都头军中也有五百兵,为何不出城将其一一讨灭,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却困守城中呢?” “高判官有所不知。”俞之恒苦笑道:“我手下虽有五百人,可是只有百余人是先前的部下,其余的都是城中征集而来的壮丁和溃兵,只能摆在阵后壮壮声势,济不得事的,便是那百余人,城中作乱之时,财帛已经被抢掠一空,众兵士已经半年没有发酱菜钱、衣赐,末将实在不敢拿这等兵士去上阵厮杀。” 为王前驱 第362章 机锋 第362章 机锋 “倒是苦了俞都头了,这般情况下,还能维持这番局面,俞都头果然治兵有方呀!”听到俞之恒的回答,高奉天也只得无奈的叹了口气,自古以来吃粮当兵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要上阵厮杀,还要开拔钱,酒rou赏赐等等,这俞之恒能够在连衣赐和酱菜钱都没有的情况下维持部属没有解体,已经是一等一的好军官了。 听到高奉天的称赞,俞之恒涨红了面孔,他过去不过是管着百余人的小军官罢了,在其眼中,这镇海军节度府中的高判官便是天上的人物一般,得其一赞,便如同登仙一般,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过了半天才嘟囔出一句来:“这孤城之中,大伙儿也无处可去,只要我这做头领的和弟兄们一般吃,一般住,也就行了,倒也没什么学问。” 高奉天知道他眼下手下还不到十个人,对于台州的情况也是两眼一抹黑,如同瞎子一般,眼前这个俞之恒一定要小心笼络,抓在手中。反正一开始也已经唱过白脸了,眼下正是唱红脸了,顿时拿出当年在坛上讲经说法的本事来,诸般不要钱的高帽子雨点般的砸了过去,借机不露痕迹的将这临海城内外的诸般情况弄得清楚,那俞之恒当这都头前不过是个种田的农夫,哪里见过这般阵仗,不一会儿便被砸得晕晕乎乎,觉得眼前这个高判官好似是前世的朋友一般,说不出的可亲,几乎将自己屁股上有几个痣都说了出来。 待到打听明白,饶是高奉天那一张脸皮早已练到水火不侵的地步,笑容还是有点发苦。原来据那俞之恒所说,他在城中空地里种了一些粮食,由于城中百姓大半已经逃散,粮食倒是还够吃,只是兵甲、军械等守城必需之物,是一概没有。这样一来,他先前打算的婴城自守的打算,是肯定不行了,毕竟以现有的城中百姓数量来看,也就勉强在城墙上站上一圈,如果说赏赐的财帛还能用吕方的名义打白条来解决,可没有油脂、兵甲,凭此孤城,如何能抵抗的住赵引弓的虎狼之师。 高奉天强压下心中的沮丧,开始询问俞之恒四周的豪强势力的消息,如果在他们那里也得不到借力的话,说不得也只能放弃台州了,按照一开始的计划,乘船前往温州了。毕竟他虽然立功心切,可并不是不顾自家性命的莽夫。 听到高奉天的问话,俞之恒还是蒙在鼓里,老老实实的一一道明,他身后那个葛衣长老神色也有些怪异了。眼前这个高判官虽然告身、信件都没有问题,身上的官服饰品也是正牌货无疑,可自古有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那吕相公也是乱世里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人物,对刀把子的作用应该是明白的很,既然对台州的形势并不明朗,岂会将自己幕府中的重要僚属派过来,就派了不到十个人的随员,不说一路上的海匪盗贼,便是这些当地的土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