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8节 (第2/3页)
一声不吭陪着。 直到日头彻底偏西,外头才传来丫鬟请安的声音,“见过世子。” 听到这声音,阿梨犹如见到救星一般,下意识噌地一下站了起来,小跑疾步奔了出去,见到进门的李玄,悬了一日的心,忽的便落了地,仿佛有了归宿般。 李玄见阿梨这幅模样,知道她定然吓坏了,但今日一整日,他都在宫中,除了让谷峰回府简单传个话,确实没法子说太多。他抬手挥退下人,上去拥住阿梨。 两人抱在一处,阿梨的泪便掉下来了。 她现在有了身子,嬷嬷都盯着,不许她哭的,她先前一直忍着,想着便是哭哭啼啼的,也没什么用处,可是此时见了李玄,眼泪却一下子不受控制了。 李玄轻轻拍着阿梨的背,轻声哄她许久,才拉着她坐到榻边。岁岁方才就被嬷嬷带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夫妻二人独处。 等阿梨止住了泪,李玄开了口,尽可能把话说得委婉,道,“阿梨,你先别急,你哥哥的事,还未必严重到那个地步。今日朝堂之上,你兄长提出要为先镇远将军厉晦翻案,陛下的确动了怒,但你兄长军功在身,方得胜归来,是有功之臣,陛下只以他罪臣之后的罪名,暂时夺了他的官职,入狱待查。但厉家叛国一案,被这么当朝一闹,不重审都不行。” 阿梨对朝堂之事知之甚少,却也从李玄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的千钧一发。她有些紧张地仰脸,嗓子眼有些发紧,“若是翻了案,哥哥便无罪了,对不对?厉将军若是被冤枉的,那哥哥罪臣之后的身份,便不存在了。” 李玄点了头,道,“是,所以你不必过于担心,若能翻案,一切都好说。” 其实这事情说起来,李玄是赞同苏追的做法的,虽然冒险,可却也不失为一个法子。这种事,若不是当朝提出来,陛下怎会被逼着不得不点头重审?毕竟事关先帝,厉晦叛国一案,是先帝手上过的明路,身为人子,自然要维护先帝的身后名。 可今日这么一闹,不重审是绝不行的,苏追本是有功之臣,死也要让人死个明白,否则岂不寒了武将的心? 更何况,当年的案子疑点重重,厉晦伏法后,厉夫人次日便自缢于将军府大门之外,一袭丧服,临走前嘶声力竭为亡夫喊冤,以死明志,当时便轰动了整个京城。 如今苏追以厉晦之子的身份,请求重审,当年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便都被翻了出来。 朝中对于重审此案的呼声,居然比李玄想象中的要高出许多,只怕当年对于厉晦叛国一案,不少人都在心中有所质疑,只是多年过去,厉家又无后人,便也无人敢开这个头。 但重审是重审了,能不能有个好结果,却又是另说的。 这些话,李玄自然不会说给阿梨听,如今阿梨正怀着身子,是最不能cao心的时候。他方才与岳父一起出宫时,岳父亦一再嘱咐,不许阿梨掺和到苏家的事情里。 李玄只隐下这些话,道,“厉晦一案,陛下有意交大理寺和刑部共审,我会想办法替你兄长翻案。只是岳父说得对,你如今身子重,最好是不要掺和进此事,否则言官若盯着我与苏家这层亲眷关系,上奏陛下,我便不得不避嫌了。” 苏家的事情,事关阿梨,李玄不可能置身事外,但他看得出,无论是苏追,还是岳父苏隐甫,似乎都不愿意他插手。反正他这个身份,不方便做得太明目张胆,反倒行事隐晦些,关键时刻才好出力。 阿梨一介妇人,并无什么太多的法子,自是李玄说什么,她便信什么,接连被爹爹和李玄这么劝,她也只得点头,答应下来。 . 厉晦叛国一案,正式重审,不审看不出,这一审,倒真的审出点问题来了。 午后,李玄坐在官署内,垂眸翻看着卷宗。 因他与苏家那层关系,李玄虽未刻意避嫌,但也没有太过主动,此案由大理寺与刑部共审,说起来,刑部与大理寺一贯不合,唯独李玄是个例外,他既在刑部待过,也在大理寺待过,两头关系都处得还算融洽。 如今他要卷宗,旁人也都愿意与他方便,便是原本忌惮他为舅兄出头的刑部尚书,见他这般避让,都投桃报李,命人将卷宗及其它东西,一并送了过来。 卷宗很厚,但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最后面那几十页。 那一年西北战乱,长秦关失守,西北前后一共折了两位大将。先是当时镇守西北的大将殷擎,战前酗酒,于军营中蓄妾,大败于阵前,被当时的监军一封折子递到先帝跟前,先帝震怒,直接撤了这位殷将军的职,命当时留在京中,陪伴身怀六甲的妻子的厉晦前去。 厉晦领命前去后,接了殷擎的职,力挽狂澜,夺回了长秦关,却仅过数日,便又丢了。此时又是那位监军出面,一封折子递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