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老者的重逢01 (第1/2页)
1979年6月上海·淮海路 无论什么年代,淮海路的地段优势永远都在,穿过条条繁华的街区,总能找到一小块闹中取静的私密空间,这里的人们仿佛都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随便走进一个弄堂,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老上海情调,连一花一木都能让人流连忘返,弄堂外的激流勇进和弄堂里的闲雅宁静,总让人有“恍如隔世”的奇妙之感。 他们闲走在这条东方香榭丽舍大街上,今天是分别30年后的再次相聚。 “老陆,这一路走来瞅不见几家茶馆,除了刚才那家客满的,你看,要不前面随便找家咖啡厅坐坐吧?” “哈哈哈,好啊!”另一位老人接过话来,“我也怕你外面待久了,洋气了,喝不惯我们这儿的茶叶了。” “你看你这话说的,真是一点都没变呐,我生怕你带我逛了这么久的马路累着了,想找个地儿休息休息,跟你好好叙叙旧嘛”老人乐呵呵的说道。 “再往前走几步吧,我知道那里有家地下咖啡厅,就在前面右拐的弄堂里,人不多,但环境很好,很幽静,就去那儿吧。” “好啊。” 说罢,两人慢悠悠的往淮海路边上的一条很小的弄堂走去。 这是一对久别重逢的老友,金士梁30年前跟家人移民到法国,如今回国探亲的他,虽是一位65岁的老人,然而在他乌黑的鬓角和眉眼间似乎找不到太多岁月的影子,个儿虽然不高,但一身黑色西装显得精神十足,铮亮的皮鞋、一顶礼帽,洁白的衬衫,领口还系着一个别致的领结,漫步在这条优越了一百多年的大马路上,更是显得从容和谐,就连两旁高高的法国梧桐也如弓腰行礼的绅士一般,瞻仰着这位优雅归来的老者。 另一位老人是陆岷,3年前,他还是《海上周报》的总编,生于一个文人家庭,自幼便接受传统教育,毕业后来到上海,从默默无名的小记者干起,一忙就是40余年,如今退休在家,除了读书看报,就是和老伴儿一起照顾孙子,刚退下来那会儿,他整日里都很沮丧,连话也变少了。幸好素日里还有三两老友陪他去茶楼说说话,这才让他渐渐释然。 这次老金突然回国,陆岷颇感意外,没想到30年过去了,金士梁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回国的第二周,他就找人四处打听陆岷的住所,这点陆岷很是感动。 出门前,陆岷特意从壁橱里拿出了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这是他最钟爱的一套行头了,过去只有采访某些大人物或是参加重要活动时,他才会拿出来穿。他和金士梁儿时一起在宁波的大院里长大,金家祖上传下的“金隆米行”在江浙一带曾名噪一时,无人不晓,虽谈不上富甲一方,但家底殷实,比下有余。22岁那年,金士梁和妻子一同来到上海拓展家业,这才与陆岷再次重逢。金士梁虽是商人,却喜好读书,信奉耕读传家,平时也不挥霍,在许多社会问题上非常有见地,这和当时的陆岷很谈得来。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各种关系,携父母妻儿移民到了法国,从此二人也失去了联系。 “这几十年,上海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大到我好像都已经赶不上这个时代了。”说到这,老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仿佛有一肚子的话想倾吐。 “我知道,这些年虽然在外面,但是家里发生的一切我都好像跟着一起经历似的,生活虽然遇到波折,但总算是越过越好了……” “到了,就是这儿”陆岷突然打断了金士梁的话。此时,一排宽敞的石阶出现在眼前。站在石阶口便能看到下面的景致,那是一片精心打理过的花园,紫藤、杜鹃、还有月季不时飘来阵阵花香,地方不大,也就二十来个平米,边上就是老式洋房了,楼上2层,地下1层,其实那里原本就是老洋房的地下室,经过装修后,颇有西餐厅的味道,精致的木门敞开着,不时还飘来一股浓郁的咖啡香…… “绮点咖啡厅。”金士梁眼前一亮,“这地方真不错!” 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走下去,头顶顿时吹过阵阵微风,金士梁扶了扶头顶的帽子,仿佛一股神秘的气流把他引向这里,这多年后的重聚令两人都格外激动,平日里腿脚不好的老陆今天竟走的特别轻松。 “欢迎光临!”一个30多岁的女人热情地迎上来,“这边请这边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