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王朝_第233章:陈宪扫江南,杨铎下襄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3章:陈宪扫江南,杨铎下襄阳 (第2/2页)

人见主将尚且如此勇猛,自己更不能落后。众将士齐心协力,接连打退了好几波陈军的猛攻。陈宪见久攻不下,不由得心急如焚。因为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刘仕闼和狄无伤的世军主力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杀到,后方的补给线也一直在浮动,无法稳定下来。最严重的是,他手下的将士们从桂阳一路打到这儿,早已精疲力竭。现在完全是靠着封侯拜相的许愿所支撑着,如果再不攻克宛陵,陈宪就不得不退兵休整了。

    而在这种时候退兵,无异于前功尽弃。

    关键时刻,陈一献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请求组织死士,由他亲自率领,再攻一次。陈宪惊讶的望着眼前这个目光坚毅的少年,他突然有点想笑,自己打了多年的仗了,哪次不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到头来,胆子怎么越来越小了?

    陈宪准了陈一献的请求,并郑重的将自己的甲胄和宝刀送给了他,最后还亲自将他送出了营门。在他看来,陈一献是一个勇敢的人,但这种勇敢在更多意义上来说,又叫做莽夫。陈宪已经指挥军队打了许久了,到现在别说攻城,连块砖头都没啃下来。你陈一献是何许人也?仅靠一些死士,就能完成数万大军都完成不了的事吗?

    所以在陈宪看来,陈一献只是个胸怀热血的莽夫罢了,出去吹一吹风,这股热血就会自动退掉的。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陈一献居然真的去了。陈一献拿着陈宪送给他的宝刀,从营中挑选了五千名精壮之士,在一番热血沸腾的演讲后,这五千名死士再度向城墙冲去。

    不顾众人惊愕的目光,陈一献翻身下马,解开披风,坚定的站到了队伍前列。和陈宪不同,陈一献心中并没有那么多圈圈绕绕。从接过甲胄和宝刀的那一刻起,陈一献心中只留下了一个念头士为知己者死!

    在陈军死士的怒吼中,刚刚沉寂没多久的战场顷刻间又活了过来。陈一献并非莽夫,在此之前,他已经凭借自己的直觉,敏锐的察觉出了世军防守力度的不断下降,这代表着世军也已是强弩之末了。现在就是比谁更能坚持,只要坚持下去,谁就会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陈一献的判断没有错,城中的世军的确已经濒临崩溃边缘了。长时间的猛烈攻城,使得世军死伤惨重,一万余世军,现在只有六千多人勉强能站着了。他们并不是世军的主力部队,只是临时东拼西凑起来的,能有什么战斗力?面对再度来袭的陈军,就连萧平也支撑不下去了。眼看身边士兵越来越少,登上城楼的敌军越来越多,萧平抖擞精神,奋勇搏杀于前线。在砍翻了七八名围上来的陈军后,萧平小腹中了一记冷箭,亲卫急忙上前护住萧平,不顾其反对,强行将他架下了城墙,消失在了乱军之中

    陈军入丹阳第四天,宛陵失守,守城大将萧平负伤,侥幸逃生,去向不明。

    刘仕闼和狄无伤气喘吁吁的赶到丹阳,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记晴天霹雳。本来两人商量着如何夺回宛陵,但就在此时,朝廷的使者赶到了,并向他们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照朝廷里那些人的说法,陈宪已经成气候了,再想动他,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

    皇帝的话不能不听,无奈之下,刘仕闼和狄无伤率军绕开了丹阳,取道庐江返回了九江。厉兵秣马,休养生息,随时准备出兵南下,一雪前耻。

    陈宪得知世军退兵的消息后,高兴的差点晕了过去,此前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现在,他的手上已经掌握了荆南四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以及扬州四郡(豫章、会稽、吴郡、丹阳),势力比以前翻了整整好几倍。陈宪突然从小康变成了暴发户,这种狗屎运,就连慕容皓听说了后,也是羡慕不已。

    羡慕之余,慕容皓还有些惋惜。长江天险本已是自己碗中之食,结果却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把它给叼走了。慕容皓也想趁陈宪立足未稳之际给予重击,但另一个人的到来,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勒令刘、狄大军班师。

    这个人是梁何都的长子、楚国太子,梁成。而他赶来长安觐见慕容皓的目的,一是求援,二是报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