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9章:围城打援,骁将陨落 (第2/3页)
情怀,所以两军真要一对一的在战场上拉开来单练,世军不一定必胜,陈军也不一定必败。 陈宪打得就是这个算盘,只要自己派兵守住几个易守难攻的水寨和咽喉关卡,那世军的兵锋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磨掉,再等天气暖和一点,河面开冻了,陈军的水师便可以倾巢而出,从水路、陆路共同夹击世军,届时,世军必败无疑。 想法很好,但还没等陈宪做完扭转乾坤的美梦,前线败报就又到了石城失守,陈一献率数百残军出逃。 石城算是丹阳的一大重镇了,现在石城也失守了,丹阳就等同于全境陷落了。再去石城已经毫无意义,无奈之下,陈宪只得命令三军掉头,返回吴县。 扬州经过耿烗等人的叛乱后,大部分的城池都破烂不堪,陈国开国后,也没那个经济实力去修缮。但吴县却例外,作为陈国的国都、陈家人的脸面,破破烂烂的成何体统?所以陈宪特地从不怎么宽裕的国库中抽了一笔资金,将吴县里外城墙都翻修了一遍,又添了不少守城器械和物资。现在的吴县,俨然成为了扬州最坚固的城池,也只有在这里,陈军才能倚靠城墙,顶住世军的进攻,并最终撑到反击的那一刻。 世军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紧跟在陈军身后,却并没有急于发动攻击,等陈军尽数撤入城中后,世军才开始围城。此时围城的世军已经高达十五万,另有柳晖率领的水师部队,将吴县临江的几处通道和水寨全部封锁了,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水泄不通。 世军围城后,宁子善建议不要急着攻城,而是派人在吴县周围广设营寨、多立土关,一来是吴县本身存量有限,现在又挤进去了近十万大军,根本没必要打,让他们自己饿死就行;二来是因为据可靠消息,陈军驻于各地的军队已经在往这里赶了,与其攻城时被这些人从后面捅一刀,还不如围而不攻,等着这些援兵送上门来。 武耀采纳了这一建议,派人在吴县周边设下了埋伏。果然不出宁子善所料,吴县被围的第三天,就有一支三千人的援兵从会稽方向赶来,一头扎进了世军的埋伏圈内。埋伏的世军毫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这些人,并将这些尸体全部拖到了吴县城下,以威慑陈军的军心。 陈宪这几天都快要疯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计划好像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本来他是打算依靠吴县坚固的城防,来消磨掉世军的战斗力和锐志,结果世军围城之后,却围而不攻,每天除了稳固营寨,就是躲在营帐里温酒取暖。根本没有攻城的迹象。渐渐地,吴县城中的储量越来越少,百姓们、将士们的不满声也越来越大,就连朝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非议。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不等世军打来,自己就要先饿死了。既然敌人不打上来,那自己就主动打出去!陈宪立刻在城中集合了五万精锐兵马,兵分两路。一路打着自己的皇旗,大张旗鼓的从东门出,吸引世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由自己亲自率领,偃旗息鼓,等世军争相去围攻另一路时,再从其他城门杀出,直袭世军主寨! 负责诱敌的就是从石城逃回来的陈一献,也不知是陈宪故意的还是陈一献自愿的,按理说这种炮灰行为犯不着要自家人上,但选了一圈之后,这个重任偏偏就落在了陈一献身上。那就没办法了,毕竟命苦不能怨政府。大炮灰陈一献就此光荣上岗。夜班子时,他最后看了眼站在远处的陈宪,恭敬的跪下来磕了几个头,随即便翻身上马,带着一万名精心挑选的陈军,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出了吴县东门,朝着世军营寨发动了猛攻。 世军早料到陈军迟早会拼死一搏,所以即使是夜里,武耀等人也不敢懈怠。从围城以来,世军一直都是分两班守营的,一班守白天,一班守黑夜。所以面对这支看似来拼命的陈军,世军并没有慌张,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