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第三辑(15-21册)_第二章 舟中之人尽敌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舟中之人尽敌国 (第5/18页)

一个人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

    一个女修说这话,实在是欺人太甚。

    白璧深吸一口气,顿时心境宁静如止水,再无半点杂念,甚至都可以完全不去在意詹晴那边的状况。

    既然谱牒仙师的规矩道理讲不通,双方都是金丹境同辈人,那就只能在修为厮杀上见真章了。

    孙清虽然神色自若,远远比白璧这个跻身金丹境没几天的水龙宗嫡传更加闲适淡然,可事实上,这个彩雀府历史上最年轻的金丹府主,没有半点松懈,面对一个师门底蕴深厚的宗字头仙家年轻天才,孙清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一击毙命的时机,若是不成,才是双方坐下来以谱牒仙师身份谈事情的时候。

    若是对方道高一尺,打死她孙清,孙清也觉得没什么。我能杀人,人可杀我。

    所以,那个好似教书先生的剑修当年和自己一起游历的时候,才会说了那句:天底下就没谁是不可以死的。只不过当年那个北俱芦洲的陆地蛟龙,其实还说了后半句:但是天底下所有人都是可以讲道理的。

    这后半句,孙清一直不太听得进去,觉得无甚道理。只是喜欢他,才不与他争。当然了,真要用心和刘景龙争论道理,肯定是自讨苦吃,吵不过他的。

    当年刘景龙才是金丹剑修,便硬生生靠着嘴皮子讲道理,说服了一个打算大开杀戒的玉璞境老怪物,不但如此,还与那老怪物形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老怪物反过来还为他们一行护道一程,算是将他们所有人礼送出境。上次孙清和刘景龙“偶遇”,客套寒暄之后,有些没话聊,她便随口问及此事,刘景龙说先前南下,就和那个老前辈见过面,相谈甚欢,只是要他刘景龙北归之后,安心返回太徽剑宗闭关破境,不用再跑一趟山头了。

    陈平安寻访之地,地上尸骨不多,他在心中默默告罪一声,然后蹲在地上,轻轻掂量手骨一番,依旧与世俗骸骨无异,并无骸骨滩那种被阴气浸染、尸骸呈现出莹白色的异象。在前山那边,亦是如此。这意味着本地修士,生前几乎没有真正的得道之人,至少未曾成为地仙。还有一桩古怪的事,就是在那座石桌刻画棋盘的凉亭,对弈双方分明身上法袍品秩极好,被黄师剥离之后,陈平安却发现那两具尸骸,依旧没有金枝玉叶的金丹之质。

    陈平安所到之处,曲径通幽,依旧灵气盎然,没有半点让人不适之感。于是陈平安又浪费了一张阳气挑灯符。

    陈平安收获寥寥,只有几件龟裂厉害的山上器物,果然应该和孙道长一起游历才对。

    陈平安来到一个干涸见底的池塘,池塘内枯叶残败。看样子,若是水满,应该是一处泉涌之地。

    陈平安一直在思量洞室入口处的那些字迹,留字之人,必然是出入过一趟这座仙家遗址的人物。要么是隐世高人为后人留下开门线索,要么是害怕鱼儿太蠢,连鱼饵都咬不住,无法上钩。

    陈平安翻过栏杆,跃入池塘,那些枯叶入手即碎,并无玄妙。

    后山的水运灵气,果然还是那棵青竹附近最为浓稠。

    落魄山缺一棵好竹子啊。如果能够像当年棋墩山被魏檗无比珍惜的那棵奋勇竹老祖宗,年复一年,开枝散叶,地底下竹鞭绵延,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便可以白白多出一丛茂林修竹来。

    当然了,在陈平安眼中,落魄山什么都缺。

    陈平安稍稍撮土,土在指尖依旧迅速化作碎屑,飘散四方。

    关于北俱芦洲那条济渎,陈平安知道的不算少。只是对天底下更多的大渎内幕、祠庙香火兴衰、历史变迁,还是所知甚少。

    只听魏檗提及,流霞洲曾经有一条东西向的入海大渎,蜿蜒三万里,每逢山水相逢处,便会涌现出一拨拨圣贤、地仙。

    也有那扶摇洲的一条渎水,被一条只以河字为后缀的大水在某处决堤,夺了入海口,从此殃及整条大渎,短短三百年,一条大渎便从此消失。这意味着那条大渎的所有水神、河伯、河婆,都会金身消散,而大渎沿途神祇的敕封,礼仪规矩极其复杂,远远多于一个王朝君主敕封辖境内的山水神祇,据说需要向中土神洲儒家学宫递交文书。

    陈平安环顾四周,皆无动静,便摘下养剑葫狠狠灌了一口,一鼓作气,直接喝完养剑葫内所有灵水,然后心神沉浸,念头小如芥子,巡游水府。

    只见那水府之门大开,竟是关也不关了。

    陈平安脚边有一条幽绿溪水。百骸各处,一条条水线逐渐汇聚,变作这条溪涧,缓缓流入水府那座水塘。

    那拨忙忙碌碌的绿衣小童们,竟是看也不看大驾光临的某位最大功臣,一个个往来飞奔,兴高采烈。这一幅画面,看得陈平安有些心酸,摊上自己这么个当家做主的,小家伙们估摸着是真穷怕了。

    陈平安又去山祠那边看了看,其实水府当中,又有一条更加纤细的溪水潺潺而流,去往山祠所在的关键窍xue。由于水运精华都已截留在水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