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5节 (第3/3页)
以及一干属官坐镇衙门,不断接待来自附近各州县的快马汇报,师爷文书们忙碌的统计着数字和价格,从下午申时起一直忙到两更天,终于陆陆续续的将京城附近的八州二十七县官仓收购的粮食数目给统计了出来。 晏殊吩咐众人在衙门继续守候,自己带着统计数字急匆匆的进宫面圣;早已睡下的赵祯一听晏殊求见,连衣服也没穿好,提拉着鞋子便叫人将晏殊带到了自己的卧房,全然不顾床上还躺着侍寝的妃子,礼节这样的事情跟筹粮大事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怎么样?情况如何?”赵祯忙不迭的拉起跪拜在地的晏殊问道。 晏殊起身沉声道:“大喜啊皇上,今日下午,在空等了两日之后,京城附近各州县的消息终于到了,到目前为止,京城附近八州二十七县共收购粮食六十六万石,没想到一日可建如此之功,照此下去,形势一片大好啊。” 赵祯喜上眉梢,伸手拿过统计纸张,看了一眼又一眼,口中连叫道:“好好,真是个大好消息;晏爱卿,据你推测,照这个趋势,全国可收集多少粮食上来,可能渡过这场饥荒么?” 晏殊沉思道:“皇上,臣做了估计,照这个趋势,我大宋全境最少可得粮八百至九百万石之多,缺口尚不小;臣先前的预算,我府库的存粮加上收购的粮食最少需要六千万石方能挨到明年夏粮上市,目前来看缺口尚不小。” 赵祯的热乎劲立刻冷却了下来,道:“目前府库存粮不足四千万石了吧。” 晏殊道:“最新报上来的数字是三千三百万,这其中有一千万是绝对动不得的,这是军粮,人吃马嚼的,这一千万怕都不够;看来力度还要加大。” 赵祯道:“民间有那么多的存粮么?朕担心民间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粮食。” 晏殊道:“据苏锦的估算,民间存粮最少五千万石,就看手段如何了。” 赵祯惊讶道:“这么多?但是刚才你不是告诉朕,照这个趋势,全大宋也不过九百万石么?” 晏殊指着那统计的册子道:“皇上您看,八州二十七县收粮六十六万石,但出售之家多达三百二十八户,万石以上的仅有二十户,其他的都是一千石两千石的居多,可见这都是小散户,真正屯粮的大户还没动呢。” 赵祯将那册子又细细看了一遍,点头道:“果真如此,他们在等什么呢?” 晏殊道:“这些人要么是有靠山,要么是存粮数目巨大,屯粮的时候价格偏高不愿意低价出手,而且越是囤积的粮食多到后来越是得利巨大,明年春荒,粮食价格绝对超过两贯,您想想,一石粮食赚一贯钱,囤积几十万便一笔赚取几十万贯,暴利滚滚,怕是功名富贵,朝廷严刑也要置之度外了。” 赵祯将册子往桌子上一摔,道:“那就看他们能扛到几时,传旨下去,主动售粮之户的嘉奖马上请中书会同礼部核实发放,当地州官县官要敲锣打鼓亲自上门道贺,要办的热热闹闹的,让人人都知道,为朝廷分忧的荣光。对于诏书的宣讲也要加大力度,明确告知十一月二十号后的政策,要给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jian商们以威压。” 内侍应诺,赶紧去传旨,赵祯对晏殊道:“苏锦这小子的办法挺管用的,倒真是个人才。” 晏殊道:“那是自然,否则老臣敢推荐一个十六岁无官无职无功名的举子么?” 赵祯道:“第一步易办,第二步才是最大的考验,说起来他们已经离京几日了吧,怕是到了扬州府了吧。” 晏殊道:“已经三日了,扬州府怕是还要两三日,他先要安排庐州的粮食运达扬州,扬州宋庠现在一定是焦头烂额了。” 赵祯道:“看苏锦的了,粮食到了,就有回旋余地,但愿千万莫要酿成民变。” 晏殊道:“可否让扬州府先开仓放粮赈济,以免事情闹大。” 赵祯道:“扬州府还有粮么?有粮还会出这档子事么?” 晏殊拱手道:“其实是有的,军粮十万石还未启运,尚在扬州官仓之中。” 赵祯斜着眼看着晏殊道:“蠢话,军粮岂能动?你知道军队无粮的后果么?就算是再乱,军粮一粒也不能动,谁动了军粮,朕决不轻饶。” 晏殊忙道:“臣知道了,臣愚昧。” 赵祯温颜道:“你要记住这一点,不要在这上面犯下过失,明年吕相致仕之后,朕有意要你接了相位,所以这件事一定要办好。” 晏殊跪倒在地磕头道:“老臣当尽心竭力报效陛下隆恩。” “起来吧,你也回去休息休息,听说你钉在衙门三日未归了,身子也要当心。” “谢皇上关心,皇上也早些安歇,这几日少不得要来叨扰皇上。” “那是自然,你不来,朕也要去找你的,但愿祖宗保佑,此次筹粮马到成功。” …… 晏殊踏着夜色走出皇宫的时候,亳州北三十里的驿站中两百侍卫司马军正围着指挥使龙真侧耳倾听。 龙真压低声音道:“诸位兄弟,咱们兄弟做人一向是本分实在,对我们好的,咱们就对他好,对咱们苛刻的,咱们兄弟就不甩他个球,既然专使大人这般的不识相,咱们也不必要跟他客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