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_第32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6节 (第3/4页)

十和众第一百名倒也没什么大的区别。

    赵祯犯了个错误,他根本不应该表现出对苏锦这篇文章的特别关注,这十条建议就像是柄柄利剑直刺朝廷软肋,就算不涉及官员自身之利,身为执政者,为了脸面也绝不会承认有这么多的弊端存在,那岂不是显得在座众臣没有能力么?

    赵祯又问了数人,大家的言论均保持跟杜衍和晏殊一致,对内容极力反对,但对苏锦心怀国家的态度和文章的辞藻用语佐证之处给予褒奖;这就好像有人问别人这颗珍珠是否珍贵,别人却大谈装珍珠的盒子如何精致,对珍珠本身的态度可像而知。

    赵祯心中冰凉,看来有些事不是自己想当然耳,自己一直站在高处坐看两派龙争虎斗,而自己则充当协调平衡者的角色,但殊不知,这两派也有共同的利益,一旦自己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放下芥蒂,将矛头直指自己,开始同仇敌忾了。

    赵祯知道不能cao之过急,但他也不愿就此认输,挥退众人之后,他决定用名次来隐晦的说明自己的态度;赵祯熬了一夜,看完了所有考生的答卷,最终定下名次。

    五月十七日清晨,皇宫前的告示牌处张出了三张金榜,二百三十二名省试高中者有十一人被黜退出进士之列,剩余二百二十一人高中进士。

    金榜一出,百姓们蜂拥而至,将皇宫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榜分三甲,第三甲共一百五十三人,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甲六十五人,赐‘进士出身’,魏松鹤便位列二甲第三十六名,成绩相当的不错。

    不过人们关心的可不是这些二甲三甲的人物,虽然他们也从此拥有了让人羡慕的官身,不久便将成为各州府各衙门的官员,前程一样的锦绣光明,但与他们相比,一甲金榜的三个名字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万众期待中,一甲的名单姗姗来迟,人们蜂拥而上,伸脖子蹬腿细看名单,顿时一片哗然之声;一甲第三名探花:王安石,第二名榜眼:韩绛,第一名状元:苏锦!

    苏锦三元及第!真正的大三元全中,这是本朝的第二个三元及第,天圣二年的宋庠连中三元是因为其弟宋祁让出了状元的位置,有些名不副实,而这个苏锦的三元及第则是实打实的不折不扣。

    百姓们奔走相告,原本在京城便颇有名气的苏锦,再次成了舆论的焦点,大街小巷人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他议论他。知情人不断爆料,爆出苏锦的家世、年纪、相貌以及各种**,当人们得知,苏锦仅仅是个庐州商贾之子的身份,连应天书院也不过读了两个月而已,不得不连呼厉害。

    第六八四章琼林宴

    世家子弟如果高中科举实际上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源,而普通商贾之子连中三元,在民间的励志作用才最大。

    很多屡试不中,以为朝廷科举有不可告人的内幕,对其已经失望的举子们,闻消息而鼓舞,重新钻进书房,拿起尘封的书本继续攻读起来。

    普通百姓对于科举的态度一向是只有羡慕,但却无参加的**,因为鲜有平民之子能够登堂入室的例子,而这个叫苏锦的商贾之子的成功,无疑在百姓们心中洒下了希望的种子,今后在后代未来之路的选择上,读书应考恐怕也会成为一项正式的备选项目。

    和百姓们的津津乐道不同,百官对于苏锦被钦点为状元却是褒贬不一,晏殊、欧阳修、富弼等人自然是替他高兴,虽然对苏锦殿试上所写的策论文章的内容不甚感冒,但苏锦能中状元,对晏殊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晏殊坚信,只要好好的跟苏锦分析一番其策论观点的不合时宜之处,苏锦如此聪明的一个人,自然会在皇上召见详询之时修正观点。

    而对更多的官员而言,皇上钦点苏锦为状元则是明明白白的发出了一个信号,那便是皇上对苏锦所提的十条建议持赞同态度。

    这一点不难推断,虽然皇上下的诏书上给出的理由是‘文思敏锐,佐证确凿,观点虽显偏颇,但以文可知其人心忧社稷之至诚之意;假以时日,或为朝廷之栋梁。’。

    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托辞罢了,朝廷取士岂有因为文章写的形式上完美便点为状元的,能成为状元的首要因素,便是策论的观点打动了皇上。这就像是竞聘某个重要的职位,不可能因为你长得帅而聘用你,而是因为你肚子里有货;就算是召牛郎,也不会完全的看你的脸蛋,而是要看你底下的家伙够不够规格,够不够坚挺。

    百姓们热热闹闹,朝廷上却有些愁云惨淡,私底下有人开始悄悄揣度。皇上是不是要决定按照苏锦的十条建议进行变革了?这件事关系巨大,很快这种揣度便形成一股暗地里传播的流言,也很快便有人暗中走访商量对策,一股反对的势力渐渐形成;这一回大家同仇敌忾,无论曾经是和苏锦有过嫌隙的或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那些人,这次都毫无疑问的团结在了一起,形成统一联盟,准备对抗即将到来的伤及自身利益的变革。

    十七日一早,在金榜公布不久,朝廷圣旨便送达了苏宅,苏锦带着全家老小跪接圣旨,重重的给了两名传旨内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