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章 毕利安躲藏处 (第2/3页)
十级基础物质,然后由“纳米机器人”,由小往大凭空生成一般塑形出来。 就如同再生奈琪露蒂的右脚一样,基础物质,然后医疗纳米机器电磁、力场控制它们,根据蓝图,变形成为跟原来一模一样的小脚丫子。 而眼前这个“城市”每隔一段空间,就会有个一个巨大的,足球场面积的方形结构物,那应该就是连接的龙骨,战舰的脊梁。 跟其它部分对接上之后,两截龙骨之间缺失的部分,会被重新生成,如同缺失的人体部位长回去一般……而制造现代战舰的纳米机器人,小到波波球,最大则可以大到一个太阳——星球级船坞。 在船坞制造区里,那真是从零开始,连续不断的漫长闪光之后,一艘崭新的战舰就被从原子级别“拼”出来了。 目前最大的星球船坞,就在帝国皇帝所在的行星系里做着轨道运转。 ……之前就有讲过,这是一个人人凭着兴趣、爱好工作、生活、行动的时代,有人而且不止一万个,曾经想以人工模式制造出一艘战舰来……结果他们都只制造出了星系级的民用飞船而已。 这里碰到的技术瓶颈,最大的就是质量越大引力效应越大,如果存在连续的、大面积的中空空间,也就是人员通道,大质量舰船会自我崩溃——如果用现代制造技术还是可以支撑得住的。然而人工模式,就意味着要用“焊接”,即使是拿十二级斩舰刀原理的工具来“焊”,依然会产生接缝痕迹。 有焊接痕就意味着这里是结构薄弱环节,放大到舰船规模,那就是千疮百孔。即使古代钢铁造舰,也是能用整块钢板就用整块的。海洋航母飞行甲板,就基本是整块钢。飞机起降的巨大应力,对钢材屈服度有着严格要求,是材料科学的一道门槛,被称为特种钢材,属于战略资源。 而现代这种“特种钢材”就是九、十级材料,生产原理什么的都是公开的——战争了那么多次那么多年,这些都是公开秘密……但虽然理论知识大家都懂,但其中的工艺、技术却是只有国家级工业体系才能实现的。 从第二次新旧人类战争开始,所有战舰从里到外就是“天衣无缝”的了,武器系统又不存在古代的“炮管”结构了,因此看着红狐号的全景,手掌大的影像时,外观上感觉就像是一个魔法道具、法器、神器,完全没有战舰的感觉。 蜜莉忒斯号也是如此,外观难以用简单的几何形状进行描述。 建造模式上其实可以钻钻空子,你人拿着纳米工具去建飞船那也是“人工的”。但人工模式另外的一个瓶颈就大了——飞船得建得老大老大,主力舰别看只6500公里长,但里面却集合浓缩了相当于一个星球的工业系统。舰内光电站,每隔十公里就得有1到20个,具体视舰船立体结构而定。 拿蜜莉忒斯号来举例,她里面一共有一万多座独立发电设备,而每一座的装机规模都是最大的那种核电站级别,而二十一世纪的地球,全世界核电站没超过500座……现代宇宙战舰上的核电只属于次一级的备用应急能源,而且也不再是古老的核反应堆烧开水冲转汽轮机发电的模式了,而是直接对原子里电子进行利用,因为原理是“核间的反应”,因此也依然被叫做核电,但实质概念上已经跟古代有所区别了。 总之,上次大战之中双方的主力舰,都可以看成把一个星球的工业、城市系统给压缩整合进了一舰之内。那么反过来把一艘战舰放大还原,让其中拥有人员用通道,其体积至少是地球的三倍。 而且整个内部还不是个实心的星球,而是密密麻麻全是通道、设备——未来世界的工业系统可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水平能想象的。 这个其实就是第一代的“星球战舰”,主要用来个后方工业要塞或者星域殖民、开拓的基地……这种薄皮大馅的战舰承受不了折跃,只能待在后面慢慢爬,其它能折跃的飞船围绕着它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托尔图加是其不知道多少代的升级版,而现在被直接整个生态星球化了。 看着眼前巨大的战舰某一部分,邱枫烈心中莫名地兴奋、情绪高昂起来——你看!这么个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