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 天道 (第1/2页)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朱棣只有三个儿子,分封的时候自然要挑选最好的位置。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把第三个儿子封到北平,而不是立功最大的朱高煦。 他先是把朱高煦封到云南,但是朱高煦嫌云南太远,一直不肯去就藩。 朱棣也不逼他,任由他滞留京城,但是又把他封到了乐安。 乐安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不过是一县治,如果朱棣真的喜欢这个儿子,怎么可能舍不得封一个好地方给他呢? 朱瞻基冷眼旁观,就能感受到,朱棣对朱高煦并无偏宠,甚至还有些防备。否则的话,也不会空置乐安旁边的济南府,只是封一个乐安给朱高煦了。 朱高燧的亲王乃是第一等,又受封陪都北平,所以幕僚,仪宾一应是最高等配置,侍卫达五千人。 这五千人的费用由兵部承担,不需要朱高燧承担一分钱的负担。北平又是陪都,北地兵马中枢之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燧,比还在京城晃悠的朱高煦要位高权重的多。 为了表示对朱瞻基的欢迎,朱高燧先是带着家眷以家礼相迎,见礼之后,又率领众属下以国礼相待。 赵王府主殿承运殿内,朱家叔侄并肩而坐,右手边是赵王府一众官员。 而左手边,由于朱瞻基并未开府,所以手底下也没有直属官员,也就只有他的两个武学老师兼保镖,捞了一个座位,显得气势弱了许多。 但是,朱瞻基在朱高燧面前却没有半点不自在,他与朱高燧谈笑风生,与文武各官员也都能聊上几句,丝毫没有被现在的气势压住。 “王爷,太孙殿下幼有聪慧之名,又得道衍大师教导。如今看似泯然众人,却非仲永之流,而是光华内敛之相啊!” “何以见得?” “太孙年方十六,不过舞象之年,却平易近民。不论与军中将士,还是儒家学子,都能周旋一二,让人如沐春风。此乃大智慧,非同小聪明。如此看来,今日王爷想要试探一下他,他也未尝没有此意。” 朱高燧淡然一笑,轻声说道:“如此甚好,我倒想看看,他凭什么就能独得父皇之宠。” 语气虽淡然,脸上的笑容也一如既往地平静,但是赵时春仍然能从赵王的眼神中看出深深的不甘。 从靖难之役,赵时春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燧的身边辅佐,赵时春已经跟朱高燧相处了十六个春秋。 对这个王爷,他比谁都了解的清楚。 跟在朱棣的身后出生入死,打下了这大好江山,但是他们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坐享其成的朱高炽。 靖难之役,朱高炽身体虚弱,连马都骑不了,只能在北平坐镇。除了守卫北平这一场功劳,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但是他是嫡长子,他就获得了这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获得了朱棣的偏爱。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早一点从皇后肚子里钻出来。 赵时春也是洪武年间的举人,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 无规矩不成方圆,功劳再大,大不过规矩。 这天下离了谁都可以,就是不能离了规矩。 虽然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的手里抢过来的,但是他一个人也治理不了整个国家。 所以,他也只能遵守这一套规矩,只有人人遵从规矩,国家才能稳定。 除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能跟朱棣一样,打破这套规矩,建立自己的规矩。 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都是志大才疏之辈,他们远没有朱棣的能力。 如今,有一个比朱高燧功劳更大,能力更强的朱高煦在前面撑着。所以朱高燧还能忍受,还能躲在后面看热闹。 但是他永远不会甘心。 朱高煦受到了朱棣的打压,先是封王云南,后封王乐安,就是不肯给朱高煦一个好地方。 朱高燧乐的在后面看热闹,因为他封王北平,这可是从龙之地,条件要比汉王好的多了。 若汉王朱高煦得势,他肯定就不会安心,但是若汉王争不赢,那朱高燧也就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