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那是离乡客 (第2/2页)
余岁之岁跟着帮忙推那独轮车,便问“老伯,您带一孙儿怎想着逃难去呀!胡人算是行踪不定,这番可是多有些危险。” 老伯惨笑一声“呵,无奈何啊,在北境可活不下去呀,刚种出些麦子来,要么干旱,要么就被胡人打了草谷,官府也无法严防,吃的不饱,俺们这些农民又住不到城里去,没有庇护,又危险,我那大儿入了军保家卫国献了血液,就留下这一孙儿,老汉我要是让香火断了,对不起那列祖列宗也,女娃你说不逃命该当如何!唉……” 这一句句肺腑之言,倒是民众之心声,可见这一个个无不是满脸忧伤之感,包袱大包小包,一身短打粗布麻衣旧得不成样子,或许因饥饿,或许因为贫穷,还有那性命攸关的事情,便是要离乡去。 有道是故土难离,可若是故土待不下去,却是还能如何只好背井离乡。 想来,刘荨自北往南去,是乃归乡,心头多少都有着喜悦之感,而随着路程渐远,逐渐多起来之流民,离乡踏上异乡,心中没有盼头,只剩哀伤。 “大哥,帮我家老汉背一下包袱如何,俺愿意以一个麦饼为报酬。”一个推车的汉子对着一个只背包步行的汉子道。 “哎,却只是背一个包袱而已,直甚么打紧。”随即,那汉子便将包袱从老汉身上拿下,自背去。 “大姐,可否给我这孩子一些水喝,那卖饼实在干的紧,水却是带少了。”一个妇女对另一个妇女小心求着。 “拿去,以后多背些水袋,这路上却是不好找干净水的。”见说,那妇女便丢了水袋而过去。 像这种境况,一路上从未断绝,逃难的人互相扶持背井离乡,这便是人口南逃,为活命而逃。 刘荨也不便再多说什么,逃难之声都有其原由,总结起来,活不下去了,又不得安生,不逃命只能等死,而后就只能让躯体滋养土地了。 想想种田之人今日出去劳作,照顾田地,转身却是喋血当场,以自己的血rou去滋养生养自己之土地,该是何等之讽刺? 再想那庙堂之上的便宜老爹刘志,自灭了梁冀之党,把持了权利,世人皆以为清平快到了,可惜大权又落到了单超等宦官之手。 这北境苦寒之地似乎除了驻军之事重要,当财政吃紧时,这改善民生之问题怕是难以解决。 也是,一高居庙堂之君不亲临实地,无以探知解决之办法,是故中原之民可增长,边境之民越发减少,于外于内皆有原因,难怪大汉算是走到末尾了。 桓灵二帝也算可悲吧,被外戚强扶上皇位,而后又皆宠信宦官,再有外戚干政之事,非雄才大略之主,最终也只能沦落卖官鬻爵,喜色爱酒之辈了。 汉时明月何时归,长安不见大风吹,万里长歌君不再,何来猛士护边陲。 这北境之风沙,吹不进当朝之人的心里,只能让来往北境的有识之士痛心,冷清悲凉却刻在脑海间。 自单单对刘荨来说,后世回不去,何谈归乡,太平无可来,只有离乡。 这满目所见的,满耳得听的,那是离乡客。 刘荨,你这一女儿身,能在大汉做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