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四国分羹 (第1/2页)
在葛岩看来,自己并不是入侵,而是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葛岩的二百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西南方而来。 在北方,蒙古出兵五十万,大琻出兵七十万。在正南方,大魏国更是癫狂,足足三百万大军朝着西北方向横扫而来。 军队其实并不在多,而在精。葛岩一直奉行这个政策,所以军队的扩张始终有所节制。若非如此,依照西宁国的财力,扩张到军队五百万也不在话下。 葛岩的大军一共兵分三路,姜炎窦均带着归顺的护龙堂卫将领一路,孙平海以及众位长老一路,葛岩带着小方以及天机阁一种年轻后起之秀一路。 三路大军一路上是极为顺利,外加上葛岩传授了防御瘟疫的办法,一路上也顺便用火烧,或者是清理传染源,瘟疫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关键是,葛岩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留下驻守军队,顺便还会留下大量的粮食,进行赈灾。 老百姓只要不会被饿死,他们立刻就会安定下来。 因为不断占领还要留下驻防的兵力,葛岩的前线军队自然是越来越少。 一直占领了一百座城池以后,面积已经比之前足足扩张了五倍之多,这个时候葛岩的前线兵力已经不足三十万了。 葛岩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知道如果继续扩张,将会对自己不利。一口气吃成大胖子,要么被人欺辱,要么就是被自己撑死。 葛岩停止了扩张的脚步,此时西宁的已经北面据太行山脉,南临武当山脉,西临川西山脉,东临涛涛黄河。 足足一百二十七座城池,俨然成了一个四面屏障的天府之国。 葛岩止步不前了,并不代表别人会止步,北面的蒙古一路南扫,一直兵临燕京城。失去援军,失去信念的大辽国燕京城守军,没有坚持五天,就举旗投降了。 蒙古顺路南下,一直到了黄河边,这时候黄河曲向南下的西面是西宁,再往东南面就是大辽国地界,正南面却正好是大魏国北上的止步界限。 大琻的南下脚步同样止步于黄河,五国居然桥面的汇聚,交汇点正好是古城洛阳城。 此时的洛阳城正好处于大魏国的境内,看起来大魏国似乎占了些便宜。 如果论起面积来说,这一次的大战,正好将大辽国腾出来的面积分成了大小相差无几的四份。 其实论起出兵的数量,大魏国和西宁出兵最多,照理可以占据更多的面积,可是葛岩有意放慢了脚步,大魏国却是因为惧怕与蒙古和大琻对峙,所以据守黄河天险,而未曾北上。 蒙古和大琻作为死对头,谁也不让谁,居然靠着远低于西宁和大魏的兵力,占据了两块肥沃的巨大领土。 可是蒙古和大琻却是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两国都是缺粮食,即便上次劫掠了大辽国,可是所得的粮食,想要填补新占领土地的窟窿,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大魏国毕竟占据着南方的鱼米之乡,南方的粮食流往北方,就可以填补窟窿。 至于西宁,那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