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六章:名副其实 (第2/2页)
裹在脚上的。 鞋是一个统称。 汉字里,最初代表“鞋”这个含义的汉字有很多,一直在唐朝之后,“鞋”才取代了大多数汉字,成为后人嘴上常说的那个意思。 从靴、鞋、鞜、靸、鞮,这几个字看来就知道,最早的鞋子是兽皮制成的。 汉前称屦、称履、称屐、称屩,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到了东汉,履由麻、丝制成的鞋,屩则指草鞋。 所以,若果刘备卖的是草鞋,那他卖的是屩而不是履。 到了东汉,屐的形式也变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屐,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 最有名的屐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为了游山玩水而发明的登山屐。这种登山屐,有齿,为齿条。上山时,从鞋底板上抽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 传说,南北朝时期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 在古代,履、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 履,正式场合穿、屐,家常时穿、靴,游玩或征战时穿。 屐,到了隋唐时,相当于现代的拖鞋。小东倭学去之后,他们终于不用光脚了。 现代人穿的带跟的鞋,起源于明朝中期。明朝的女性,在鞋底后部装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北京定陵曾出土的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十二厘米,高底长七厘米,宽五厘米,高四点五厘米。 殷清风给那些迎宾meimei配的高跟鞋,就是明朝的款式。 回廊的前面是花园,苏式园林的风格。 园林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是两层楼结构的建筑外形上仿造北大的红楼很朴实的建筑。 这一次,他没有使用红砖,而是水泥加瓷砖,再加,琉璃瓦。 琉璃,亦作“瑠璃”,是我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 我国古代琉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玻璃,所以不适合用于制作饮食器皿,一般常用于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建筑上出现了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从此,琉璃以建筑材料出现在中国建筑史中。 真正大规模使用琉璃瓦的元代时的皇宫建筑。而琉璃瓦建筑史上最杰作出的代表作,是明代十三陵和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 从北面的正门进去后,迎面是两个弧线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楼梯中间是迎宾台,或者叫做结账处。开业后,这里依然会有迎宾meimei在这里为人引路。 上到二楼,是一个可以举行大型宴会的宴会厅。 明天,这里将作为加盟会的会场。 为了达到效果,墙壁上也是贴着浅浮雕的瓷砖,只是这次浮雕的内容花费了殷清风无数的时间。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仓颉造字、共工怒触不周山,最后到大禹治水。 从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秦统一六国、楚汉争霸、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永嘉之变,到隋灭陈国统一,再到隋末大起义。 仔细品读下来,华夏的起源、朝代的更替都一一展现在这里。如果司马迁还活着,他看到这些也得说声佩服。 这间如同历史博物馆的宴会厅自然是不会轻易对外开放的。 想要在这里招待宾朋可行,只要他觉得他的身份够、那些宾朋的身份也够。想要达到这两个条件,估计也只有皇帝宴请诸位顶级的臣子才够资格。 但是这个大厅绝不会白白浪费的,一个广告效益就足够了。只要来过这里,谁不想着再进来一次?只要能被邀请进来过,他在皇帝面前都有面子! 北面的建筑,只有这个被命名为华夏厅的大厅,东西两边才是日常经营的场所。 一楼是散席,二楼是包房。 一楼的散席,是长桌配套高背长椅和屏风。 长椅的高背的高度足以隔断任何人的视线。再加上屏风半包围在侧面,只要进餐者的声音没吵翻天,就不用担心他们的相貌和说话的内容被人看到听到。 楼上的包间和现代的样式差不多:东面的二楼分一桌间、双桌间和四桌间。每个包间以山峦、河流命名西面的还保留木榻式,包间以花卉命名。 从此,滋味楼才算是名副其实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