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五章:无奈纳妾 (第3/4页)
韦妃痛惜的看了韦尼子一眼,回头说道:“还可从其他支房里挑选嘛。” 殷清风这才想起来,李世民同意赐婚,有他在政治上的打算,而韦氏让他纳韦尼子也是看到了他的力量。 从赐婚开始,就意味着,京兆韦氏把他作为与李世民的第一联系人。既然他的地位这么重要,怎么可能不加强一下关系呢?而联姻是最有效的方式。 京兆韦氏和河东裴氏一样,各支房基本是各自为主的,哪怕面对共同的敌人,也不会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韦妃所说的其他支房,应该指的是她出身的郧公房的那一支里的分支。 韦氏的郧公房,定名于韦妃的曾祖父韦孝宽,但这一支的显赫源头还要再往上推几代。可惜的是,到了韦妃这一代,人丁的确有些凋零。 韦妃的老爹,在隋朝的时候就死了,她只有一个哥哥韦义节。韦义节在隋末投靠李渊,最后官至刑部侍郎、襄城郡公。 韦妃的二叔,也就是韦尼子的父亲,只有两个女儿,另一个女人韦檀特前两年嫁给隋朝尚书左丞、国子祭酒宏农杨汪第五子杨政本。 韦妃的三叔在武德六年挂了。 除了韦妃爷爷韦孝宽这一支外,韦妃另三个叔爷叫韦寿、韦霁、韦津。 如果韦妃想从郧公房挑选族女,最合适的就是韦义节的女儿和韦妃三叔的孙女中挑选。既然没有合适的,那只能从韦寿、韦霁和韦津的孙女里面找。 可无论是哪一支哪一房的韦氏女,殷清风都不想要啊。 “既然韦妃把人都领来了,说明韦尼子已经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如果当面拒绝了,人家小丫头回头再来个上吊自杀啥的,到时候算谁的?是结亲还是结仇?呜呼哀哉,小爷就娶了这个三婚女吧” 殷清风站起来,恭敬的向韦妃和韦尼子行礼,“是清风虑事不周。” 韦妃喜笑颜开,“清风也不用在意尼子和芸儿之间的辈分。在这座府里,芸儿就是清风的嫂嫂。如果回到韦氏族地,尼子才是芸儿的姨母。” 呃有点儿乱 不过殷清风能说啥,事已至此了。 韦妃又回头说道:“尼子,清风虽然已经答应了,但你若反悔也来得及。”说完,她又对殷清风说道:“若是尼子反悔了,清风不会在意吧。” 既然同意联姻,又同意了韦尼子是那个人选,那就大度点儿吧。 于是,殷清风对着羞涩的韦尼子说道:“若韦娘子不弃,清风就去亲长那里秉明此事。” 古代人是怎样纳妾的?不是你想象的有钱就行 中国古代社会的妻妾制度,自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了。随着阶级名分制越来越趋向规范、严格,作为夫妻关系中妾的奴属地位更加固定化。 传说周文王就有后妃二十四人、汉元帝宠幸三千宫人,东汉桓帝蓄美五千、晋炎帝的后宫美女竟然超过了一万人。隋场帝的后宫虽然只有五千人,加上各地的行宫,宫女人数也超过一万。 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还要数唐明皇李隆基,当时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宫的宫女人数竟达万之众。 古代对娶妻纳妾有严厉的规则,相应的身份等级对应相应的妾的数量。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写到:“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另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国的诸侯娶另一国的女子,这个女子通常为国君的女儿,即公主为妻时,嫁女方还必须有两个媵女做陪嫁。媵女多为正妻的姐妹,位置低于妻,高于妾。 此外,正妻和两个媵女各自都还带有两个侍女,所以一共是九人。也就是说诸侯一次婚姻就能娶到九个女人,但尔后不另娶。 汉代史学家蔡邕所著的独断称,“卿大夫一妻二妾”,除非有特殊奉献,才能够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士大夫能够娶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就只能一夫一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