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 零二章:三辞太子 (第1/3页)
李世民的语气很平和,让人听不出喜怒。 李靖暗自品了一下,也没想清楚李世民现在是什么心态。不过,最惊世骇俗的话已经都说过了,剩下的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臣甫被任命学院祭酒之初,本以为这里就是用于教导培养军事才俊的官学。但臣与其他博士商讨愈久,便愈能体会殿下的先见之明。” 他向四周行了个团礼,面带敬佩的说道:“臣也是思索了多日才想明白,原来殿下集结大唐军中精粹于学院,不但只为了教导传授,更是为了研究。” 李世民纳闷了,这李靖体会到什么了?要研究什么? 殷清风出于保命的顾虑,没事儿的时候就琢磨李世民的为人。 李世民广收美色却只钟爱长孙氏善写飞白体却独喜王羲之的字善用人却不轻易信任人善当众纳谏却私下里发脾气 李世民一生都尊重李靖,但却不信任他。 李靖算是挂了边儿的宗室、他只忠于唐朝而不是忠于李世民、他没有参与李世民夺嫡的过程,更没参与玄武门之变、他不会阿谀奉承、他 总之,他单凭着军功获得在大唐的地位、获得李世民的尊重。 殷清风搞出这个军事学院太重要了,学院行政的一把手必须是他的盟友。不但是盟友,而且是相互信任的那一种。 历史上,李靖的年龄、身份和性格,限制他向李世民做出迎合的事情,而且他也深知李世民多疑的性格。所以,他在李世民面前,始终恪守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在朝堂之上,又“恂恂然似不能言”,从不乱发意见 李靖本身就家学渊源,在唐初百官中又德高望重,为何他的子孙后辈在李唐一朝始终名声不显?是他的子孙都太蠢?是他不会教?还是教了别的家训? 这三个疑问看看李靖的性格和经历就知道了。 等突厥衰败之后,李靖就知道这大唐的江山已经安稳了,接下来就是几百年的享受期了。 深知宦海难渡的他,既不主动为两个儿子请官,也不阻止儿子李德謇与李承乾交往,反正李世民多少会看在他的面子不会处死他儿子的。而他的儿孙经过这么一折腾反而可以远离政治了。 殷清风能说动李靖配合他向李世民进言,就是一再保证不管李靖想怎么安排他的子孙,他本人以及他的后人都会保证李靖后人会荣华富贵。 当时殷清风说道:“若代国公按照之前的想法,到了晚年后闭门不出倒也没关系。但现在代国公身为学院祭酒,以后从学院走出来的每一个将领都算是代国公的学生。就算代国公不想后人为官,恐怕那些学生也不答应。 与其那样,何不现在就为他们做打算? 代国公也多少知道一些小侄的才能和性情的,若小侄察觉仕途不可为,一定会给后人安排妥当的。到那时,李殷两府子弟共进退也不晚。” 李靖当时除了思考殷清风说的那番话之外,还想到了殷清风没说出的事情中山王在殷清风那里求学。 这意味着殷清风一个人可以影响三代帝王百年的时间。 只要殷清风不犯错,百年时间内,殷氏显贵无疑。若百年内与殷氏交好,他的后人自然也能安稳。若殷清风在身殒前安排好自己的后人,那,他的后人是不是也无忧了? 关键是要和殷清风交好才行! 李靖当时问道:“清风的阿兄已经定下婚事了?” 殷清风当时有些没反应过来,发傻的回道:“是。” 李靖当时说道:“老夫有一幼女名唤宛兰,欲许你阿兄为妾,如何?” 殷清风当时眼睛一亮,这招儿太漂亮了!既和殷氏搭上了关系,又不招惹李世民的忌讳,漂亮! “小侄代阿耶应下此事!” 俩人确定了关系后,接下来的谈话就进入到了实质的阶段了。 殷清风把他对学院的设想、对军队的设想,一一向李靖说明。最后,他给李靖的建议是,多拍拍李世民的马屁。虽然马屁拍得再多也不见得能获得李世民的信任,最少还是有用的。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把自己都是怎么拍马屁的事情说了一遍。 “国人好颜面,太子也不能免俗。奉承他人未必是坏事,只看要达到什么目的。小人求官求财、君子求安稳。一人安稳,家族和后人才能安稳。” 李靖信了殷清风的邪,但一直没找到机会,现在逮住机会了,他“厚颜”的说道:“若世人认为殿下只是将臣等视为教书匠,那就大错特错了! 诸位一路走来,想必看到了这学院城奇妙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