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二十五章:儒学无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儒学无用 (第4/4页)

力的。这,也是他事先要做功课的原因。

    沉默了好久,陆德明发问了,“听太子言,殷侯想要皇子们躬耕?这又是为何?”

    殷清风就知道这个问题跑不了,“尚书中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中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晚辈总结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解读就是学以致用、以及,以实践来证明所学的真伪。”

    李纲脸上显出怒色,“吾观殷侯所著之弟子规与三字经俱符合至圣先师之教导,现在为何又有真伪之言?”

    殷清风说道:“三代以来,上至帝王、先贤,下至普通庶民,俱认为“农为国本”。请问,儒家先贤们的典籍里,可有教导庶民如何稼穑吗?是至圣先师鄙视农人还是他们认为“农非国本”?还是他们认为百姓不用劳作,只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天下就是太平盛世了?”

    李纲和陆德明各自想要解释,但最终还是闭口不言。这话没法解释啊。

    如果辩论说,孔孟圣师都认为“农为国本”,可典籍里的确没有教导庶民如何耕种稼穑啊。而且,他们也清楚,最初的四民论里说士农工商俱是国之柱石,到了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士”早已开始独视自己为国之柱石,其他皆为卑贱了。

    不管他们怎么解释,最终都难以掩盖在“农为国本”这个问题上,儒家都是坐而论道,对农业这个国本没有任何助力和益处。

    “大唐依然以农为国本,中山王将来要治理天下,若是不知农民之疾苦,如何制定体恤百姓之律法?只靠书中的仁义之言吗?若是仁义有用,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朝代?罢黜百家之后,汉朝永世长存了吗?

    在晚辈看来,儒只是世间大道之一,而非所有!”

    虽然此时的思想体系是由儒学佛学玄学组成,但这三位可都是儒学的门徒,听了殷清风那句“儒只是世间大道之一,而非所有!”,他们的脸皮都禁不住的抽搐了几下。虽然这句话诛心,可他们的道德又不允许他们昧着良心狡辩。

    如果他们说,帝王只要驭御好陛下之臣,让他们去做就可以了。可儒家的理论是儒家门徒也不知道该如何稼穑啊他们也不能说,帝王不需要懂得如何耕犁如何灌溉,到时候只要收上农税就好了。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有俗语:富不过三代。为何五世而斩?为何富不过三代?因为那些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教诲是错误的!

    反过来再看看那些每日劳作的农民。如果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劳役兵役,没有朝代更迭,他们的家族会“五世而斩”吗?反倒是那些读了书、入了仕的家族才会“五世而斩”!如果帝王也只动口而不动手,他的国祚也会“五世而斩”!

    为何如此?因为骄奢n逸!因为他们没吃过苦,不知道只有吃苦才不会忘却本心!帝王最初的本心是什么?忘了这个本心的帝王又会如何?他的国祚又会如何?

    仁义礼智信不是帝王所要学习的全部,那些只是帝王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是品德而不是才能!只有高尚品德而才能低下的帝王绝不会是一个大治天下的帝王!”

    李纲一生教导过三个太子:杨勇、李建成和李承乾,他们的下场虽然不相同,但不可否认是李纲作为老师是相当的不合格。他既不懂得教育心理学也不懂得如何去培养一个太子。他真实的教学水平,或许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小学教员。

    陆德明是一个辩论家,尤其擅长周易。

    他一生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做过注释。从这些成就可以看出,这人一生的时间都泡着故纸堆里。这样的一个理论派,如果能知道百姓疾苦那就活见鬼了。

    颜相时的成就在文笔上,让他当一个书记员还是不错的。李世民因为他敢讲真话,最终命他做了礼部侍郎。说白了,也是一个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殷清风的话说到了,但面子得给人家,尤其里面还有一个堂姑奶奶家的儿子。“这些都是晚辈切身体会,现在更是这么坚持做的。”

    见殷清风终于停止了让他们感到羞愧的话,颜相时问道:“不知少郎君说的切身体会是指什么?”

    “回舅父,甥男曾独居一年。这一年时间里,甥男要买米、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更要养活自己。时至今日,甥男身边依然不用婢女服侍。起床叠被,洗衣洗漱等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颜相时眼光闪动,“那滋味楼和仙居坊”

    “是!那些都是甥男从生活中领悟而来的。”

    殷清风给自己贴了一个牛掰闪闪的标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