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二十八章:格物致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八章:格物致知 (第3/3页)

殷清风的学识敬佩得很,此时更是集中精神听殷清风如何解释。

    殷清风说道:“礼记大学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说的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东汉的郑玄解释为: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外孙又在某部典籍中看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治国平天下是人的追求,其前提是修身齐家。但外孙以为,格物致知应该放在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间。

    外孙当初就在想:在修得己后身后是齐家,但这个齐家是怎么齐呢、又为什么要齐家呢?

    外孙曾在去河东的路上在一处农家借宿。这户农家有一个邻居,是一个孀居的母亲带着一个十六岁的郎。母亲为了儿子能考取功名,自己做女红换来柴米油盐又自己下地耕田,为的是不让儿子专心不要动一指的阳春水。

    外孙后来就在想,既然古人已经说过修身齐家,为何世人,包括那位辛苦的母亲和那个郎的眼光都放在治国平天下上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立志要在朝堂上施展治国平天下抱负的人,连阳春水都不沾一下,他如何懂得百姓的疾苦,又如何制定出能让万民收益的政令?

    所以,后来外孙得出一个结论:齐一人之家只是基础,格物致知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如何格物又如何致知?无非就是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以及多做!

    多看,离开书屋,走到市井当中去,去看看这世间的百态走到群山大川去,去领悟这自然之道。

    多听多问,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有“一字之师”的谦卑。可见,这天下处处都是学问,求学问不能只拘泥于典籍,哪怕是一个乞者也会有给出一些启发。

    多去想,将自己学到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学问,而不是张口闭口的子曰子曰。

    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

    读死书让人不知变通、不能活学活用,认为书上怎么说就是什么,有些书只是著书立传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过认真的死是说人不能以死板的方式去。

    多做,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才知道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有多辛苦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了,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庶民面对强势豪门的时候是多么卑微、辛酸与无奈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才会知道庶民对皇室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只有自己体验了领悟了,才能真正的做到治国平天下。”

    沉默了一会儿,颜思鲁说道:“好一个不拘泥于典籍、好一个融会贯通、真是好一个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以及多做啊”

    他转向自己的子侄,“你们认同清风的求学治学之言吗?”

    他又转向殷清风,“他们是跟随老夫求学的,这个问题,老夫应该问自己才是”

    他支起手杖站了起来,“老夫的先父不满二十岁便被任为南梁的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为北周所灭,又被征为御史上士。隋代北周后,老夫随先父到了大兴城,住进了通化坊的这处宅子,做了大隋的秘书省东宫学士、校书郎。

    若是老夫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在走出建康城、一路走到大兴城时做到多看、多问,多想,近五十载的光阴里老夫也不会困于那三尺书房内。

    可惜,老夫这些年只是在校书、、教书。

    老夫教导后辈多才能知晓先贤的训导,但是今天听了你的言语,才晓得原来老夫一辈子都在读死书,也在死。

    现在你和老夫说说,你当初是怎么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