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思鲁认怂 (第2/3页)
但殷清风还是喜欢用“观山论”来比喻得更透彻一些。 “观山论”出自成书于宋理宗时期的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十七的惟信篇。 原话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段话是摘自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大师的语录。青原行思大师法号“行思”,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也因此得“青原行思”称号。 行思大师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嗣之一,受过六祖“醍醐传法”,也被民间称为“禅宗七祖”。 这三个境界为: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贪嗔痴慢疑”困扰,看事物受条条框框局限,无法超脱表象修行有悟,自性觉醒,褪去世俗观念束缚,看破本质修行彻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只是此时一切事物尽在“我心”掌控中,“诸法空相,相由心生”。 殷清风当然不能用原话来解释了。 “之初,只能被动的接受典籍中先贤们的言论在万卷之后,他迷惑先贤们的言论到底对还是不对,为何与他当时所见所思有很多出入呢?他在人世间游走多年后,恍然醒悟,原来先贤们说的道理是没错的! 到了“观山还是山”的境界会怎样呢? 会融会贯通先贤们的言论变成他自己心中的内容,而不必开口闭口都是“子曰”。 到了这一步,他依然尊崇先贤,但此时的先贤只是他探索天道的领路人!如果在此之后他能领悟更多天地之道,他也就像先贤们说的那样:人皆可以为尧舜!” 话语很浅显直白,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明白了殷清风那些话的含义后,颜师古五人看向颜思鲁。 颜思鲁先是叹了口气,又顿了顿手杖,“好啊,好啊难怪你只在恰当的时候引用了一句先贤的言语,剩下的都是用白话来述说。你是真做到了融会贯通啊” 从听说要拜访琅琊颜氏开始,马周就出于兴奋与惶恐当中。他多年,缺的就是名师指点。若真能拜于颜氏门下,他相信自己的学问能更进一步。 可眼下听了殷清风的言论,他登时想到,原来他已经不需再深究经义了,只要他能做到“格物致知”,他也可以成圣成贤! 颜思鲁怅然道:“无论道与佛,修行者的目标境界都是一致的成“仙”成“佛”。他们为了得道,根本不在意先后高低。 但儒学门徒只知一味地尊崇先贤,一味地的对先贤们的言语进行各种注解。他们故步自封,他们晓得“人皆可以为尧舜”,却不敢超越先贤。 这也就难怪两汉时儒学兴起,在佛教东传后又衰败了。等到魏晋时,玄学兴起后,世人更是尝试将儒释道融合在一起。 若不是听了你今日一言,恐怕这天下儒学门徒们,依然沉迷在那些经义中呢哎 老夫心痛啊心痛那七十余载的光阴啊若老夫早年也能领悟此番道理” 说到这里,他没接着往下说,殷清风猜不透他是想说琅琊颜氏从此就不同了,还是想说天下人将因他而受益。 颜思鲁“认怂”了,他今天的目的就达到了。若是颜氏愿意出面将他的言论散播出去,恐怕曲阜孔氏将再难保住中国第一姓氏的名头了。 曲阜孔氏在孔子去世好多好多年后才开始兴旺的。 西汉永光元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褒成君,奉孔子祀汉平帝元始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孙孔均为褒成侯。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 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将孔子三十五世孙孔璲之由褒圣侯提升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历代宗子世袭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 唐末,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 后世人都熟知孔子的后代被封为衍圣公。这个封号始于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孔氏的子弟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