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八章:亡羊补牢 (第3/3页)
显太子的声望,他怎么可能有什么谋反之心呢?真应该让太子也看走走看看。等看过了听过了,他就该信任这孩子了。 想尽早解决问题,又不想当着李晋安的面去解决。殷清风对李晋安说道“叔叔在这里稍等片刻,小侄去那边看看下人是如何做事的。” “去吧,我正好四处走走。” 殷清风辞了李晋安,一路打听一路向前找人。 负责这里的是当初跟着杜丙“实习”的一个管事,叫张青可。 见了面,他把其他人都撵走,把张青可拽到一边,低声说道“我不需要你们替我扬名!你们以后也不要再四处说我怎么怎么样。记住!是太子!你们是奉太子命!不要提到有关我的半个字!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张青可见殷清风来此,本以为能有机会得到殷清风的赏识,没想到殷清风一上来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数落,他当时就有些发蒙。 “这这小的记住了,明白了” 殷清风见他的熊样儿,心里更是不爽。低声喝道“你重复一遍!” 张青可在殷清风面前露面的机会不多,但也知道这个少主人一向和蔼,可眼下他的表情某也没犯错啊~~~ “小的小的是奉太子之命建桥修路与郎君无关” 殷清风再不满意,暂时也得忍着。现在张青可犯的错,究其根源还是他事先没想到这一点。现在就是打了骂了也没用,只能亡羊补牢别警告他在其他地方修路时再瞎胡咧咧了。 “记住!以后不管派你去哪里,都不准再提到我!你只是奉太子之命行事!” 强装笑脸,回到李晋安处,殷清风说道“这些人做事还算用心。据他们说,赶在农忙前这桥就能建起来。” 本就为殷清风叫屈的李晋安,更替殷清风感到不平。“你确定二月的时候能建好?” 殷清风道“五日后就可以开始封堵河道,再三日开始将河道内的水抽净。河水抽净后,挖掘淤泥大约需要三十天。如此算来大约四十天后就可以开始架桥。 这次来架桥的人,都是上次修建渭水桥的人。以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河道中无水,不须十日就能建起。这是大河上第一座不对,陕州那里的桥不需要这么麻烦,应该比这里还要早建成 不管怎么说,这桥是沟通三晋大地与关中地区重要无比的大桥。所以,在搭建桥体后,还要对桥身、护栏等进行修饰。等一切完成,差不多也就到了二月了。” “二月”李晋安道“太子在正月立春时要参加圣人主持的籍田礼。等籍田礼过后,叔叔谏言太子亲自到这里来主持通桥之礼仪。” 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先祖们认为是“斗柄东指”的结果,必须用一种盛大的仪式庆祝和迎接。于是,声势浩大的籍田礼活动应运而生。 籍田礼亦称“藉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 藉田源自原始社会,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它是“祈年”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寓有重视农耕之意。 自周、汉以下,各代多行之,然并非每年举行,亦有废而不举行者。届晨,以太牢祀先农神,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犁三推三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诸侯王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然后籍田令率其属耕播毕,礼成,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 《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迎春活动中要出“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 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清代则在每年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 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那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到这是一位平凡之神,也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到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 迎春活动出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十五,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把李世民叫来主持通桥仪式?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啊~~~想想怎么拍马屁呢?争取给他拍肿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永世帝唐》,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