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九章:怒怼太子 (第2/3页)
了声律里面,为以后的律诗了基础。 与周顒同时期的沈约,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研究出了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但四声八病的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才有了宋之问和沈佺期的对五律诗的革新。 但他们对律诗的革新,不包括对韵脚的革新。 李世民自己也是写诗高手,留给后世的就有八十八首。 其中,他写的《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前两句更是后人熟知的。 所以,他对殷清风的赞扬,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后才说出来的。 他稍微想了下,让殷清风研墨。 殷清风以为他诗兴大发,乖巧的配合起来。 李世民不等墨汁饱满,挥笔写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殷清风在旁边越来眉头越紧缩。 这首诗的意境是没的说了,但从韵脚上看,无论是唐音还是现代音,都不太工整啊~~~ 李世民问道“是不是觉得不和你说的那个什么韵脚?” 殷清风刚才还担心问这问题呢,结果李世民还真问了。这让他怎么回答?要他当面打李世民的脸? “这个诗中的意境很好。” 殷清风又想了想,“但这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是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的意思难道,这首诗不是叔叔做的?” “不错!”李世民夸了一句,“不愧是写出‘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殷清风!” 他指着桌面说道“写这首诗的人叫王续,号东皋子。 他这首诗里就不注重韵脚。如果非要说这里面包含了韵脚的话,那这韵脚也不是长安话,而是河东话。”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有些恼怒的语气说道“他是文中子王通的胞弟。初仕为隋之秘书省正字,我朝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看在他亡兄的颜面上,我还想在几年后召他回朝可他那些流传出来的诗句里 回乡后,他放诞纵酒,其诗也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很多诗句里都流露出颓放消极和不满的想法。” 殷清风当然知道王通了,初唐四杰中王勃的祖父嘛。 又沉吟了一会儿,李世民说道“若是用你那拼音来标注韵脚,不但这首《野望》难以成为佳作,以后有人再写诗,恐怕也难了。” 不等殷清风回答,他又说道“但这韵脚的规范一出,写作与诵读诗文时,可就美不可言了~~~ 好!你又为我大唐文道昌兴立了一大功勋了!” 殷清风此时是真心佩服起李世民了。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和从妮子等人得来的消息,李世民这个人,以前还真不是喜欢读书写字的好孩纸。 但从他留下的遗墨,不管是飞白体还是诗句来看,他这个在做了皇帝后才开始下苦功的人,真的可以说是学霸,或者是天赋绝佳了。 就拿刚才他说的韵脚的事情来说,从律诗取代宫体诗的近体诗,到白话文出现后的韵脚诗。这中间的跨度是一千三百年的时间。 李世民作为唐初诗坛宫体诗的倡导者,竟然能觉察到韵脚对诗句的作用,谁敢说他没有文学上的天赋? 殷清风脑子里的虽然存了不少的诗词,但他在这个方面是真的没有任何天分的。他提出这个韵脚来,就是为了为难古人的。 从宫体诗跨越到律诗,要改变平仄的运用已经很难了,如果在这个难度上,再注重韵脚 在他看来,古人太注重诗词了,甚至诗词做得好就能当官,这简直就是笑话。好的诗词,最多能熏陶一下后人,提高一下他们的文学修养,然后呢?能多收斗吗?于民无利啊~~~ 如果李世民真要弄出加过韵脚的宫体诗,而后人又在这个基础上弄出律诗的革新来,他是乐见其成的。 他就不信了,当写诗的门槛越来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