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一章:往死里怼 (第2/3页)
风应对的就如世家子一般温润婉转,可眼下这句,就如荆轲刺秦王一般,有种图穷bs见的感觉。 殷清风见他还打官腔,更直接了,“热血冲动便是少年人的代名词。清风年少,语言有些直接,请老先生海涵。” “代名词有意思。”王度也慢慢收敛笑容,“以清风之睿智,可否猜测一下老夫此行的目的。” 殷清风反而不急了,“得知老先生要来长安,清风就在想着从他人听来的见闻。如撰写隋书而未竟的叔恬先生、授徒无数的仲淹先生,以及诗风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的无功学生。” 王度勉强笑着,“清风有心了。” 殷清风说的三个人都是他的胞弟王凝、王通和王续。但唯独没有提及他。 当初他辞官回乡,也是无奈之举。 前辈早亡、家族风雨飘摇,他这个嫡长子若不出面,族权旁落不说,家族前程更是堪忧。 但饱读诗书的他,却不曾以治学治经而闻名,的确是他这生最大的憾事。 而这憾事,竟然从一个毛头小子嘴里说出,犹如一把尖刀插在胸膛一样,让他的心在滴血。 殷清风不知道王度是什么心情,他继续说道“所以,清风以为,即使现今的朝堂上太原王氏略显颓势,但没人敢轻视和轻侮老先生的家族的。” 王度的脸色好一些,但心里更阴沉了。 这是要堵住他的嘴啊。 这小子把家族都快捧上天了,某还怎么开口求助? 圆滑!太圆滑了!他还是个少年人吗? 殷清风当然不想给他机会了。 他还记得李世民说的话,“王氏的两支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过往辉煌。富贵时他们未必相互守望,但患难时或许要相互扶持。所以,这一次王度是只代表太原王氏还是两支王氏 若王度只代表太原王氏,最多只是求你帮其族中子弟在仕途中更顺利些若他代表两支族人,可能还要在钱财上有所图谋。 但李世民还说了“琅琊王氏的王鼒,做过隋朝的安都通守,又封石泉明威侯。现在虽然没有仕唐,但多有财力王度的祖父王杰于周朝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最终得了一个国公的爵位。 再加上他问过单云英了,两支王氏一共加盟了七个州的滋味楼和仙居坊。 也就是说,这两支王氏都不差钱儿。 既然王度不是奔着钱儿来的,那他就难办了。 提携王氏子弟入仕和升职?联姻?送几个孩子过来和李承乾一起? 另外,王度的妻子为河东裴氏嫡女。 裴氏的变化,作为姻亲的他不可能不知道。 那么,王度这次“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与裴寂脱不了关系。但裴寂和河东裴氏目前如何了,他还真没关心过。 即使有了李世民那句“不管他们求什么,你只管应承下来。若是你像对待裴氏和韦氏那样,要求其两支合并为一起也可以。但前提是,他们要迁徙至长安。” 但为了不给自己添堵,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嘴”为强。 王度此时心里也腹诽不已。 不管是以前做官时,还是与其他家族交往时,绝少人能把他的话堵住。 他调整了一下情绪,“不知清风现在治哪一部圣家典籍?” 换套路了?那也不怕。 殷清风道“清风年少,只求能尽量博览群书,还不敢治经。” 王度仿佛来兴趣了,这样治学的话,没有名师指点可是说不出来的,“请清风解惑。” 继续套路小爷?没门儿! “老先生此来,不会是真的是为了指点清风的学问吧。” 王度感觉胸闷。 这小子笑得人畜无害,那张嘴巴却不饶人啊 他又一次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果然如清风所言,热血冲动是年轻人的哦,代名词” 彼此没交情,不玩儿虚头巴脑儿的行吗?你不说,小爷说! “清风谨记祖训,不敢荒废一丝光阴。若清风能为老先生效微薄之力,请老先生示下。” 臭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