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四百零七章:鹣鲽情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七章:鹣鲽情深 (第3/3页)

惊的看着李世民这也行?小爷又土包子了?还玩儿两人夹击的游戏?城会玩儿!不对,是古会玩儿!

    “看什么看?大惊小怪的。”

    李世民心中有些得意,能让殷清风吃瘪可是很难得的。

    好怀念那段日子啊~~~现在就是想,也得偷偷摸摸的不能露出半点信息出去的。

    “行了,没什么事儿你就回去吧,我争取在上元节前去山庄。”

    殷清风也想早点儿走,但他想了想,还是说道“经婶婶说起铁劵的事,侄儿有个小小的谏议。”

    李世民眼睛一亮,“你说。”

    渐近登基,他就越重视殷清风的谏言。每当回想那些谏言,他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领悟,都有一种庆幸万分的感受。

    相比其他文武的谏言,殷清风的话才是真正的治国方略。

    殷清风说道“高祖刘邦设立丹书铁券和后来出现的“上柱国”勋位一样,都是对功勋之臣的一种表彰。

    北魏孝文帝将铁券演变成免死牌,恐怕是有些乱用先贤典籍了。

    我们都知道,孝文帝为了能彻底成为中原之主,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如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等等。

    至于这免死的铁券,侄儿以为他是错误的解读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

    自秦汉以来,世人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

    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

    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

    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

    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国家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殊。

    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

    当时的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

    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这句话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特权阶层的私器。

    侄儿读到此句,认为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可以解读为“优待”,“下”可以解读为“排斥”。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

    秦孝公与卫鞅应对后,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中是这样记载的“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侄儿以为,叔叔欲大治天下,想要做到像秦孝公和卫鞅治理下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是不是考虑去除掉丹书铁券上免死的内容?

    叔叔要削弱世家,也只有世家的后人才会成为祸害一方的纨袴膏粱。

    若是对他们免死,就是践踏皇室的尊严,就是践踏大唐律法;若是对他们免死,既违背了叔叔大治天下的愿望,又不利叔叔想要削弱世家的目的。”

    李世民思考了半天,“那你还要不要“犯常刑减半”的铁劵了?”

    “呃~~~”

    要还是不要呢?

    殷清风感觉又跳进自己挖的坑里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