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时到清明意纷纷(五) (第3/3页)
传到了张鹤鸣耳中。 张汝霖对王星平越看越喜欢,又道:“我那大孙比你痴长几岁,倒是和你性情颇为相投,若是以后有机缘见了,当能引为知己的。” 王星平心想,张岱倒真可能和自己性格相得,不过这却不能说,书坊的私刊中有张老爷和他家老子还有岳丈的年甲字号,可却没有他这个孙子,只是这孙子的名气恐怕日后还要比乃祖更大,这个就不方便在此来说了。 张汝霖说完却又问道:“不知天成可曾学了制艺么?” 这回王星平答得干脆:“尚未开始制艺。” 制艺,也即是作八股文,是明代科考的规定文体,也称时文。 所谓八股指的是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其中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明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因是这样的文章形式,是以熟读经书便是制艺的根本,所以方才王星平说起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也都看过,张汝霖才问他可曾制艺。 听了王星平老实作答,张汝霖更为高兴。 “我为你荐一老师,你跟他勤学,以你的学识,下科作元也未可知。” 作元,也即是科考头名。 明代科考,乡试头名为解元,会试头名为会元,殿试头名为状元,是为三元。 而三元之外,还有所谓小三元,也即是县、府、院三场中的案首。 王星平正愁制艺,王尊德远在外省,而且素未谋面,想来在学问上帮不上什么忙,而王命德自己也不过一举人,论学问见识,自问还是不足,光向这位叔叔请教总也不是办法,于是这一回便不再推辞。 “不知是哪一位名师。” “城东马进士。” 先是一声惊叹的却非王星平,而是一旁的王命德。 “马进士不是在山西任上么?” “得罪了上官,被贬了官,他不愿赴任,便回乡了,年后上的路,算着日子也该到了,说起来我与他本应是同年的。” 王星平心想,听你说得这么熟络,难道不是同年? 看出少年的疑惑,张汝霖解释道,“于科场上我却与天成你一样,原本我是万历二十年那一科赴考,可适逢母丧,便又等了一科,那马瑞符却是万历二十年壬辰科高中,因为这个,我见了他还要称一声晚生。” 马文卿,字瑞符,贵阳马氏这一辈中行二,颇有学识,这些自是王命德比王星平更为清楚。 如今马家弟兄六个,宅子就在城东巡抚署旁,正对着阳明书院的马家巷中,不用问,这街名便是记号。 若说起奢遮,马氏比之王氏更甚,他家祖上是随太祖在淮南起事的勋臣,到了这一辈又与贵阳各大族联姻。 大兄马禹卿,为贵阳卫指挥,其婿就是镇远侯顾成的后人,王命德的熟人,如今贵阳卫的指挥同知顾丛新。三弟马明卿,万历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其余诸弟也都在军中任职。 马文卿之子马士鳌还议了杨师孔的女儿为亲,两边是儿女亲家,杨师孔是贵阳杨氏这一辈中的翘楚,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也是府城中显耀门第。 听了张提学要将侄儿荐给马文卿为弟子,王命德在旁唏嘘不已,张汝霖却不以为意。 “我再写一封荐书,荐你去阳明书院读书,正好离马家也近,也好时时请教。” 阳明书院建于嘉靖十四年,是为纪念王阳明讲学贵阳,由他的私淑弟子、贵州巡抚王杏应和黔籍门人等数十人会同布政使、按察使共建,在贵州也算得一等一的学府,能进此地学习,都是有志科举的。 阳明先生王守仁,武宗时被贬贵州,在水西龙场悟道,自是心学渐彰,乃为一代宗师。 张汝霖解释道:“说来先父可也是阳明先生的学生,荐你去这里正正合宜。” 张汝霖之父张元忭师事的王畿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故而如此说来也是没错。 王星平正要起身谢过,却见厅外一人莽莽撞撞跑来,再看外面天色,日渐西沉,却是一个下午匆匆而过。 来人欣喜中透着急切,正是方才被差遣回家的王小六,事情办完,正好要与尊说话,王星平便让他回去报信,免得母亲担忧,这会儿不知是出了什么急事,只见那王小六喘了好一口大气,终于笑出了声。 “少爷……大姐和姑爷回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